室内是人最主要的停留场所,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物暴露下的公众健康防护目标,我国新版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将于2023年2月1日起实施,用以评估和控制我国居室、办公室等室内场所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

新版标准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主要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四大类。其中涉及16项化学性指标,1项生物性指标,1项放射性指标。同时,对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甲醛、苯、可吸入颗粒物、氡、细菌总数7项指标进行了修订,新增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细颗粒物3项指标。

本次修订,对新增指标PM2.5做了哪些规定?PM2.5对人体有何影响?一起来了解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颗粒物为新增指标,本标准推荐的细颗粒物标准限值为 ≤0.05 mg/m³(24 小时平均)。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细颗粒物的暴露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效应。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据不断涌现,如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项目(China-PAR)、中国男性队列的研究获得的PM2.5长期暴露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可证实长期PM2.5暴露对我国人群的健康影响;基于我国104区县研究与272城市研究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也证实了短期PM2.5暴露对我国人群的健康影响。上述证据为此次标准修订增加PM2.5这一指标提供了重要的基于我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证据基础。

综合考虑我国现有室外大气PM2.5污染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没有室内来源的情况下,室内PM2.5浓度应低于室外浓度;考虑到具有相关的技术手段可降低室内PM2.5浓度水平等因素,建议现阶段将PM2.5的24小时平均限值规定为0.05 mg/m³,与WHO空气质量准则中的PM2.5第二过渡期目标值接轨,在此标准下可更好的保护人群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细颗粒物(PM2.5),测定方法主要为滤膜称重法、微量震荡天平法、β射线法和光散法等。其中,滤膜称重法被认为是测定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参比方法(基准方法),准确度高,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测定方法。美国EPA标准《大气细颗粒物PM2.5测定参比方法》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参比方法和等效方法》,欧洲标准EN 14907:2005《环境空气质量悬浮颗粒物中PM2.5质量浓度的标准称重测量法》,EN 12341:2014《环境空气悬浮颗粒物中PM10或PM2.5质量浓度测定的标准称重测量法》均规定采用重量法进行颗粒物(PM10和PM2.5)测定。本标准综合考虑适用性和准确性,参考国际标准方法,采用称量法。

撞击式——称量法适用于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测定。其检测浓度范围为大于本标准检出限。检测原理为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室内空气中PM2.5被截留在已知重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浓度。

室内空气中各类指标的检验应优先选择本文件指定的方法,使用前应按照GB/T 32465进行方法验证。若未使用本文件指定的方法,使用前应按照GB/T 32465进行方法确认,并与指定检验方法进行比对,以保证不同检验方法获得的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通风稀释是缓解室内空气污染的最有效策略。使用通风稀释策略的前提条件是室外PM2.5浓度较室内的要低,否则将加重室内PM2.5污染。利用植物的生物修复作用(如吸附与吸收、生物同化、生物降解等)亦可起到缓解室内PM2.5的效果。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同样亦可降低室内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