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备受陶瓷界关注的第八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同期开展的“宝丰杯”群众最喜爱的手艺经典评选,也以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参评作品为评选对象,由大众投票产生。朱氏钧窑创始人朱国军被评为本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烧制的钧瓷作品《君红万丈梅瓶》在27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宝丰杯·群众最喜爱的手艺经典”作品金奖。作为一名传统手工钧瓷艺人,朱国军能获得如此殊荣,其背后一定会有传奇的故事。中秋节假期最后一天,笔者跟随朋友走进朱氏钧窑,对朱国军大师坚守传统钧瓷烧制技艺之路进行实地探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氏钧窑位于禹州市神垕牌坊东南一公里处的塔林坡上,四周空旷而寂静。看到我们的到来,朱国军很是热情,带领大家走进里屋坐下来,其儿子朱育葆大学刚刚毕业,正在复习研究生考试,性格开朗,沏茶倒水,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他的过人才华和修养。朱国军倒是性格有点内向腼腆,但一谈到钧瓷,他的目光瞬间变得很坚毅,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前,朱国军的姥爷张耙子是神垕知名的烧窑师傅,长期在老窑厂也就是如今的南大社办窑厂旧址烧制钧瓷。其舅舅张书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事钧瓷生产等工作直至退休。出生于1969年的朱国军从小就跟随舅舅张书林学习钧瓷烧制理论,后又拜禹州市钧美二厂老烧窑工张宝贵先生为师,跟随其在各大窑厂烧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烧制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朱国军跟随张宝贵老师在“晋家钧窑”与晋晓童大师一起向晋佩章先生学习配釉等技术。期间,不仅学到了神奇的配釉秘方,而且感受到了晋佩章老先生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当时俺还是个学徒,不知道如何安全转移胚板上的泥胎,一次我操作不当,造成了胚板失重的情况,胚板瞬间失去平衡摔了下来,胚板上的泥胎都摔碎,也把地上放的许多泥胎砸碎了,那可都是珍贵的手拉胚泥胎呀!当时晋佩章先生正好走到门口,但老先生什么也没说,只当没有看到,哼着小曲便离开了,没有对我有任何的责罚。”朱国军谈到这件事时颇有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朱国军介绍,1993年开始,他来到“杨志钧窑”跟随杨志大师学习拉胚等技艺。后来,其又跟随刘富安大师学习了模型制作等技术。1998年末,由于朱国军方法得当,时间掌控精准,烧出一窑“满窑红”的惊人效果,刘福安老先生非常高兴,摆下两桌大席庆祝烧窑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液化气窑的兴起,靠在各大窑口烧窑为生的朱国军面临着紧迫的失业问题,但热爱传统煤烧工艺的他并没有放弃,决定自己创业。1999年,朱国军在神垕西大一旧厂区租地建窑,当时取名“煤烧二厂钧瓷”,埋头苦干整整15年,他熟练掌握了钧瓷制作七十二道工艺,其烧窑技术在业内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那十几年,真是困难重重,不要说挣钱了,生产生活经常都难以维持,涨幅过大的租金也无法支付。”朱国军回忆起自己创业初期时,眼睛有些湿润。他决定另寻它路,2014年,朱国军在神垕南大附近塔林坡上寻得一处十余亩的空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窑厂,起名“朱氏钧窑”,以激励世代子孙坚守和发扬传统窑炉煤烧钧瓷。各种问题困难接踵而至,但即使是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朱国军依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神垕第一批安装环保设施的窑口。最初,朱国军经常静坐至深夜思考自己多年的烧窑经验,独自一人在窑口反复试验,精准掌握传统烧窑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这些年所经历的磨难,朱国军开始沉默,看出他不愿再次回首,朱国军的儿子朱育葆补充道:“家父坚守三十余年传统烧制,过着‘十窑九不成’的苦日子,这是一门付出没有回报的事业,多少风雨不知如何开口,唯有钧土和烈焰知晓家父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朱国军寻找到影响传统窑炉钧瓷烧制的十余个变量,这使得朱国军的烧窑技术真正实现了融汇贯通,从此,窑变栩栩如生的《孔雀开屏盘》、窑变出三根神指的《屈指可数刘备炉》和质感极强的《万花筒》等佳作接连问世。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朱氏钧窑指导,对朱国军传统煤烧钧瓷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作品《红玉双联瓶》被许昌市博物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国军的作品器型经典古朴,传统煤烧工艺,窑变神奇妙绝;使用原禹县钧美二厂胡老釉,坚持厚釉工艺,具有层峦叠嶂的艺术效果;烧制方式上坚持传统煤烧特点,深受藏友和钧瓷爱好者青睐。“匠心不改谱神奇,朱氏钧窑显瓷魂。”河北的一位藏友看到朱国军的作品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朱国军获得“传统手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2022年获评“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梅瓶自古就是瓷器第一大型,口细如梅寓意君子凌寒独芳,肚大如宰相象征君子气量恢弘,其窑变所出的大红色预祝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在谈到金奖作品《君红万丈梅瓶》时,朱国军说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领奖时我就在现场,他在台上有三分钟的讲话,台下掌声不断,可我明白,这三分钟荣耀的背后是父亲三十余年的刻苦坚守,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朱育葆道出了父亲创业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未来,朱国军充满信心,他说,儿子育葆大学刚刚毕业,开始借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和直播等现代技术宣传钧瓷文化,以后我们也会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博览会、交易会,让更多人看到钧瓷之美,他会继续潜心钻研各种钧瓷生产工艺,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再进一步,将朱氏钧窑的古法烧制工艺传承下去,让钧瓷优秀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张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