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名姬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姬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姬旦

公元前1116年,周武王姬发逝世,儿子姬诵继位。姬诵年幼,只有十二岁的他无法理政,治理国家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叔父姬旦身上。

当时,周朝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商朝的残余势力随时有可能兴风作浪。只要稍有变故,就会天下大乱,前功尽弃。

姬旦废寝忘食,日夜不停地为国事操劳。他有出众的才能,周王朝的礼教、政治制度、宗法制度,都是他亲手制定的。

正是因为他的过人之能,人们开始怀疑他有篡位的野心了,一时谣言四起。远在东方的四个封国还以此为名起兵叛乱,占据了周王朝在东方的全部疆土。

姬旦忍辱负重,亲率大军平叛。经过三年的苦战,叛乱得平,周王朝最严重的危机得以平安度过。

胜利之时,姬旦的心腹将领劝他功成身退,还说:“眼下大王尚幼,四境得安,当是退隐的最好时机了。先前大人为人猜忌,恐怕以后就更遭人谤垢了。大王一旦成年,他会容忍一个如此功高盖世的叔父吗?"

姬旦默然许久后,道:“为私,我当退隐;为公,时下还需我在朝上为大王分忧。再说我和大王乃是至亲,或许他不至于如此吧。 ”

姬旦谢绝了他人的好意,继续为国事奔劳。公元前1109年,年已十九岁的姬诵突然下令免去了姬旦的所有职务,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两年之后,姬诵又要除后患,致其死地。这时,姬旦才不得不选择了逃亡,星夜奔走,跑到了他儿子姬伯禽为国君的鲁国。又过了两年,他便忧郁成疾,死在了那里。

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意思是说:周公姬旦尚且惧怕这些,何况是其他人呢?

周朝的姬旦,向来被称为忠臣中的典范。他辅佐自己的侄子国王姬诵,一饭三吐哺,日理万机,即便如此,仍免不了遭人谗垢。由此可见忠臣难做,为官不易。于是,隐而不仕、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者的首选之路。至于那些心存侥幸,贪图富贵之人,大祸临头的时候才想收手,却是悔之不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