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没多久,已经凭其声望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首脑人物。从那时起,甘地就开始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抗英国殖民者,用无比的耐心和漫长的时间争取印度独立。

甘地信奉古印度教,后来他吸纳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同样具备的仁爱思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广大印度民众很快被他发动起来。非暴力就是用静坐或者和平集会的方式对抗英国殖民者,不合作则是抵制英国商品、不缴税、不在英国开办的学校读书等方式。

这种和平革命让英国人大伤脑筋。运动声势浩大,英国人无法一律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再则,当时世界各地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浪潮,英国人焦头烂额,按下葫芦起了瓢,在印度的统治地位逐渐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和英国人对抗了三十多年,终于在1947年8月赢得独立。不过英国人临走的时候鼓动“印巴分治”,将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地区与印度割裂。

甘地领导的独立运动让国大党从小党派变为印度执政党,他的声望也如日中天,被印度人尊为国父。可他并不是政府首脑,印度总理是他的亲密战友尼赫鲁。甘地强烈反对印巴分治,宣称宁死也不接受。但是以尼赫鲁为首的现实派却被迫接受了这一局面,因为印度国内教派之间的仇杀愈演愈烈,政府束手无策。

“圣雄”是1915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赠予甘地的尊称,意即圣人与英雄的合体。至少在大部分印度人眼里,甘地当得起这个称号。他毫无权力欲,时刻准备为印度人民牺牲自己,不管他们信奉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

甘地未能改变分治的局面,痛苦万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分治,印度的混乱局面会长期存在。无奈之下,他提出由穆斯林联盟代替国大党,主导印度政府,希望以此缓解教派之间的冲突。这又是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

很显然,这个建议不但被国大党反对,更让甘地遭到印度教派中一些激进分子的仇视。

1948年1月20日,有个人在众目睽睽下朝向甘地投掷了一枚炸弹,所幸并未伤到他。甘地毫不在乎,仍然固执地倡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化干戈为玉帛。

甘地最后的日子在10天后来临。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民族志工组织(RSS)成员,在甘地的演讲开始之前,借着向甘地行礼的机会,掏出手枪,对着甘地的胸部连开三枪。顿时血如泉涌。

甘地却用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神啊,宽恕这个可怜的人吧。”准确地说,甘地口中的神是“罗摩”,也就是印度教的神。

凶手戈德森当场被制服。其实他还参与了上一次行刺甘地的行动。RSS组织信奉的是古老的印度教原教义,与甘地的信仰并无二致。而戈德森也曾是甘地的忠实追随者。后来,以戈德森为代表的RSS组织中的部分成员,认为甘地已经背叛了印度教。因为他不光信奉印度教,还接纳基督徒和穆斯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德森变得如此仇视甘地,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印度教徒习惯了非暴力运动,在与穆斯林的冲突中几乎任人宰割,血流成河。而甘地却用他不可捉摸的思维方式,认为两大教派能够和解。这导致RSS组织里的一些成员背叛了甘地。

RSS组织与穆斯林激烈对抗,大力宣扬印度教原教义,提出打造一个强势的印度。严格来说,RSS组织的高层显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刺杀甘地,尽管他们不认可甘地的行为,也不至于发展到仇视的程度。

换句话说,RSS组织并不是今天人们口中的恐怖主义团体,而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基于宗教的民族组织。甘地遇刺案只是戈德森的个人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德森早在1944年就买下了一家报社《印度民族报》,自任社长,在报纸上宣扬印度教,并鼓动印度教徒采取暴力手段对抗、驱逐穆斯林等“异端”教派分子。也就是说,戈德森很早就看不惯甘地的“和事佬”行为了。

最终,戈德森把无处发泄的怒火倾泻到了甘地身上,导致悲剧发生。虽然甘地像一个高僧大德一样悲天悯人,临死前还想宽恕凶手,但这显然不能让戈德森得到赦免。而戈德森似乎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被捕的时候没有做任何反抗。

甘地遇刺一年后,戈德森和他的一个同伙经过审判,被送上了绞刑架。

诚然,戈德森的手段过于极端,死有余辜。但他反对甘地的政治幻想,却很难辨别孰是孰非。

参考资料:《圣雄甘地遇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