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时期谋臣良将如星空般璀璨,为何只有卧龙先生能成为我们心中的神话呢?“舌战群儒”、“智借东风”、“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桥段,让我们记住了诸葛亮这个名字。

但真正让后世人记住的绝不止这些,卧龙先生称得上是“胸怀天下,国士无双”。诸葛亮的幼年时代并不好,十几年的居无定所,漂泊无依,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可以说诸葛亮能有后来的成就,本就是个奇迹。

只有17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迁居襄阳城西的隆中山,也就是“隆中对”的诞生地址。一边躬耕自食,一面关注天下大事,虽然条件依旧艰苦,但还算可以温饱。诸葛亮在隆中广结师友,声名远播。这也是刘备在认识徐庶后,徐庶又推荐的诸葛亮的缘故,如不是大才之人又怎么会得徐庶引荐呢?

诸葛亮的“卧龙”,称谓,也是众先生一致认为最符合的称呼。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青春年华的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不仅说诸葛亮有超群人之才,并且英俊威武,有脱俗之感。

就这样诸葛亮耕于田间,一种就是十年有余。直到公元207年,诸葛亮才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与诸葛亮隆中一对,定鼎一足,三国时期就此拉开了序幕。二十七的诸葛亮走出隆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诸葛亮用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从二十七岁出山到五十四去世,辅佐了刘备、刘禅两位君王,为蜀国政权奉献了大半生。不仅如此,诸葛亮的治国之能也不容小觑。

据《袁子》记载,诸葛亮治蜀虽“刑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不下怨。”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刑法,但是蜀国百姓不仅高兴更让人臣服,用尽百姓之力而百姓丝毫不会埋怨。这能充分表明诸葛亮治理国政,真的是能让万众臣服的。

根据记载曹魏属地共发生民变24次,东吴23次,而蜀国仅有3次。这种对比下,曹魏和东吴民变概率如此高,证明其势力之下,并没有治国能臣,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诫子书》的第一句,就是这32个字。这不仅是教授儿子如何做人,也把自己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二十四史谋士,诸葛亮既没有背景的照耀,也无家财万贯,更没有造反称帝。

公元234年8月,蜀国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终年54岁,死后果然家无余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世人惋惜于孔明的壮志未酬,但百姓所记住的才是诸葛亮做的一生最重要的事。

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蜀汉百姓就开始自发进行祭祀活动,并向朝廷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祠堂。尽管诸葛孔明没有完成刘备的遗愿,但孔明死后,仍然受到百姓的拥戴,他的一生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