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家庭,80%的矛盾,是因为缺钱。”
似乎有了钱,一家人就幸福了,家人之间也不会互相消耗了。
但是深度想一想,钱从哪里来呢?有钱之后,如何花钱呢?
总是盯着钱看,是不会幸福的,还会落入“孤注一掷”的陷阱。
《菜根谭》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家,不怕穷,就怕没有未来,不能坚持熬过一道道坎。
不得不说,最大的内耗,就是“太着急”。
01
育儿,急于求成。
有一个农人,插秧之后,恨不得马上就看到禾苗抽穗。
他想了想,迅速把秧苗拔高,还兴高采烈地告诉妻子,自家的地,今年收成比往年更早。
第二天,他到地里一看,秧苗都枯萎了。
妻子闻讯赶来,责备了很久,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看过“拔苗助长”的故事,你是不是会嘲笑呢?
别急,现在有太多的父母,都在拔苗助长。
大家都在做一件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反正自己的孩子,能超越同龄人,那既欣慰了,否则父母就像斗败的公鸡。
唐朝的王勃,六岁就能写诗,父亲还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耀。父亲的朋友杜易简也随口就点赞,这是“王氏三株树”。
九岁的王勃,就能够注解《汉书》了。
在父亲的指引下,王勃十二岁又学了医术。
借助才华,王勃变成了朝廷里最年轻的公务员。
但是王勃到底没有社会阅历,对皇子之间斗鸡的事情,津津乐道,结果被皇帝厌恶,赶出了京城,丢了官职。
王勃的恶行,还导致父亲被贬,家庭陷入了低谷。
经历一次次低谷之后,王勃才成熟起来,写了《滕王阁序》,一举成名。
古人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一辈子几十年,也不算太短,何必反复催促,让孩子跌跌撞撞地冲到最前面呢?
顺着自然的规律去发展吧,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什么风景都看过,沉沉浮浮也经历过,一切都会好起来。
读书不厉害的孩子,工作很认真;多年不结婚的孩子,后来也遇到有缘人;小学调皮的孩子,高中很懂事。只要懂得做人,品德不错,孩子都是有出息的。
当然,父母平常的教导,也要循序渐进,避免一股脑地灌输知识。
看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欣慰了,内耗就不见了。
02
聊天,急着开口。
五代时期,冯道、和凝是好朋友。
有一天,冯道穿着新鞋,去和凝家做客。
和凝说:“你的鞋子,和我的一模一样啊。多少钱买的?”
冯道慢慢抬起左脚说:“这只鞋,五百文。”
和凝立马生气了,训斥旁边的仆人:“你笨啊,人家五百文买的鞋,你却花了一千文。”
冯道接着抬起右脚:“这只鞋,也要了五百文。”
气氛顿时很尴尬,和凝满脸愧疚地看着仆人。
假如,和凝面对的不是仆人,而是自己的妻子,孩子,结果又会如何呢?
仆人可以忍受,也不得不忍受主人的责骂,但是妻子不会忍受,也许会立马就反驳,甚至赌气就不做饭了。
孩子会受到委屈后,哭出来,或者开启反驳模式。
好端端的一次待客,就变成了吵架,还给外人看了一次笑话。
想一想,一家人在一起,分工协作。丈夫在待客,妻子却开启骂人的模式,这客人怎么坐得住啊。
古人说:“语迟者贵,言慢者富。”
一家人,有话好好说。
好说的前提,就是慢点开口。对方说的时候,你就听着,等对方说完;你开口的时候,慢一点,让大家都听清楚。
对于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的事情,你还得给大家一个提醒,避免说出来之后的矛盾。比方说,告诉大家这是一件丑事,先有心理准备。
语言慢了,沟通就顺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说得清。
03
创业,急功近利。
东汉末年,吕布急着做霸王,因此投靠董卓,还和董卓反目成仇。吕布也抢夺刘备的地盘,闹得沸沸扬扬。
但是吕布的下场很糟糕。
诸葛亮就不急了,他结婚之后,仍旧在读书,然后坐等刘备“三顾茅庐”。
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有了三分天下的长远之计,也终究如愿以偿。
如果诸葛亮的妻子,逼着其早点创业致富,可能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吧。
这一切,如诸葛亮自己说的:“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建功立业,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三五天就成功了。
就是开一个小店铺,也要多番考察,看看人流量,位置在哪里,甚至要去学艺多年。
就是摆地摊,也要挑选货物,找到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段,否则就会做很多无用功,甚至导致货物过期。
你越急躁,越赚不到钱,因此夫妻互相责怪,儿女也不能好好读书。
想来,这谋业,是一次金钱、智慧、人脉资源积累的过程。如有必要,是几代人一起接力的结果,一代人还做不好。
04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夫妻的日子,要一天一天过,孩子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
农村有句骂人的话:“你吃那么快,饿死鬼投胎啊。”
太快了,是要讨骂的,吃口饭都会噎着,喝口水也呛人。
记住,夫妻相爱,慢一点,爱一辈子;教育儿女,慢一点,计当深远;家庭改变,慢一点,世世代代。
一家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之遥,成于慢步。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