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九头蛇的定型图片,经过很多次的试验及改装,最终型号就是下图的展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箭弹,当时人们发现这种武器由直升机的多管发射器发射时威力惊人,能形成强大的密集火力,有力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但是,由于没有采用制导技术,这些火箭弹普遍命中精度差,难以有效打击点目标,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面杀伤武器使用。因此,90年代以来精确制导武器日益风行之时,人们自然想到发展制导火箭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陆军于1996年提出“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APKWS)概念。十余年来,作为唯一公开报道的机载制导火箭弹项目,APKWS尽管在研制进度上一再拖延,以致至今也未“修成正果”,但其每一次进展都会引起武器专家的高度关注。

应运而生

九头蛇”-70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70毫米火箭弹,自7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衍生了多种型号,均采用Mk66火箭发动机,区别在于配用不同的战斗部和引信。到80年代中期,各种型号的“九头蛇”-70已经大量装备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其中陆军的AH-64A“阿帕奇”和 AH-64D“长弓阿帕奇”利用M261型19管发射架发射这种70毫米火箭弹,UH-60B“黑鹰”利用M200型19管发射架,AH-1F“眼镜蛇” 和OH-58D“基奥瓦勇士”则利用M260型7管发射架。在90年代以来的多次局部战争及地区冲突中,“九头蛇”-70都曾登场亮相,被公认为美军使用最广泛的直升机机载武器。

“九头蛇”-70与其他非制导火箭弹一样,其最大射程处(6000米)的圆概率偏差高达100米。换句话说,如果想直接命中6000米处的一辆坦克,理论上需要发射100枚火箭弹。在1990~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鉴于“九头蛇”-70无法有效打击伊军的士兵、简易掩体、轻型装甲车等点目标,美国陆军不得不动用“海尔法”反坦克导弹。但每枚“海尔法”造价超过5万美元,用来对付这些非坦克点目标实在不划算。之后,美军在巴拿马、索马里和海地的军事行动中,非制导火箭弹进一步暴露了附带破坏大的缺点,很容易在人群密集地区中造成误伤,归根到底仍是命中精度差的缘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陆军曾一度要求直升机发射非制导火箭弹时要尽可能靠近目标,例如对付卡车大小的目标时,发射距离要求控制在1000米以内。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仅因为“浪费”了火箭弹的射程,也因为现代作战环境已经越来越不允许直升机过于靠近目标,否则自身就很容易成为“靶子”。

1996年,美国陆军航空与导弹司令部正式提出APKWS概念,期望利用这种制导火箭弹填补“九头蛇”-70非制导火箭弹和“海尔法”反坦克导弹之间的空白。APKWS一方面在命中精度上要远远超过“九头蛇”-70,最好接近“海尔法”的水平——l米左右,从而能“发射1枚火箭弹就击毁1个目标”;另一方面在生产成本上要明显低于“海尔法”,适合打击那些价值不高的点目标。

在发展策略上,美国陆军没有选择从零开始研制APKWS,而是决定为“九头蛇”-70加装制导组件。实际上,美军许多制导武器都是由“笨”弹加装制导组件而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可以降低技术风险和加快研制进度,也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此外,APKWS与“九头蛇”-70相比尽管在长度和重量上有所增加,但仍能由M200型、M260型、M261型等各种标准多管发射架发射。越来越多的武器专家认为,这种发展策略正是造成 APKWS迟迟无法问世的重要原因,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决策人员当初显然低估了在“九头蛇”-70火箭弹有限空间内加装制导组件的难度。

改进

不难看出,APKWS研制工作的关键在于制导组件的设计,即选择何种制导技术以及如何将制导组件安装到“九头蛇”-70火箭弹上。通常看来,这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存在问题,因为90年代中期各种精确制导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此外,当时美军库存中大约有30万枚“九头蛇”-70火箭弹,预计仅陆军就将购买5~10万套制导组件。因此,APKWS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工业界的极大兴趣,多个军火公司表示有意参与制导组件设计竞争。最终,陆军航空与导弹司令部邀请BAE系统公司和雷声公司进行“二选一”竞争,因为这两大军火巨头在精确制导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均拥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