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下冯村名字的由来,说法不一。《夏县志》记载,相传五代时,宰相冯道死后葬于此地,在坟墓下方的村子,故名上冯村,坟墓下方的村子,就是东下冯村。翻阅了有关资料,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但其生前死后都应与此地无关。

反倒是村里年长者的说法,颇具几分道理。说是两村原为朝廷官员上马和下马的地方,称上马和下马村,后逐渐成“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下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解新平,副书记郭年狮,支部委员解军红,副主任赵晓红,网格员赵平义,以及解双庆等人参加了水系调研座谈会。座谈会由埝掌镇副镇长赵泽琼主持。

东上冯村有座别具一格的室内戏台,建于七十年代,戏台建筑造型与现在的大礼堂有几分相似,虽历经四十余年,恢弘大气不减当年,目前正在进行修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舞台同样出彩的,还有东上冯村的家戏和鼓乐。在座的几位村干部告诉我们,“东上冯村的家戏流传已久,传承至今,从记事起就有。家戏的全套装备还都完整,唱家戏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年轻的也都在50岁以上了,唱的主要是蒲剧和眉户。村里有一个老教师是编剧,整套班子下来需要三十多个人参与。前几年还出村唱,经常到夏县参加比赛,村民全是自愿参加,每年从腊月开始排练,正月里演出,多年来一直未间断,2020年疫情才停止。但现在也面临年轻人都在外,没人愿意唱戏的问题。村里的大鼓,与绛州的大鼓一样,小时候村里的大鼓就方圆有名,现在还有一部分大鼓。”

家戏与舞台,曾是东下冯村璀璨的文化之光。

东下冯村地处夏县最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主导产业以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近年来发展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外,全村人口1600多人,3200多亩耕地。

东下冯村地处青龙河畔,周围分布有沙埝沟、南边沟等四条沟峪,四条沟峪的泉水都汇集进青龙河。解新平介绍说,“八十年代以前,青龙河与四条沟峪内皆有水流,“四沟一河”为东下冯村带来了充沛的水资源,沿岸土地湿润肥沃,不用浇灌,庄稼产量高,素有“四沟一河好水源,一年不浇一分田”之说。县里还曾在1972年,以东下冯村为中心打造了一个连片灌区,灌区覆盖周围五六个村。但随着八几年开始青龙河逐渐枯竭,成了干河,这一带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减少。”

在座的村干部70后的居多,他们回忆说,小时候青龙河的水哗啦啦长流,他们经常在河里玩耍、摸鱼。现在最少已经有三十年多年没见过水流了,大家都感慨,童年美好的回忆,再也不能重现。

村民们说,“去年大雨,下游的河滩地都淹,泥沙很厚,虽然冲了村里大约三四百亩玉米地,但损失不是很大,主要是下游,上游不要紧。以前河道很深,现在泥沙堆积河道已经高出很多。”

我们在村头,还遇见了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说,青龙河上以前有座桥,叫明远桥。原来的河里鱼、鳖、虾和螃蟹都有,埝掌原来有城墙和城堡,水最大的时候到城墙跟头,发大水时山上一人抱粗的柳树被冲下来,在他们的记忆中青龙河没有对东下冯这几个村带来过大的水灾。

解新平说,虽然现在水位下降严重。但相比于埝掌,东下冯村现在浇地,虽然电费比较高,但村里现在的13眼深井,灌溉基本能得到保障。

东下冯村以前地下水虽然比较浅,但含氟量高。现在村吃水是一口160多米深的井,可以满足本村村民的用水需求。灌溉用井也都在150米以下,200米以上。

解新平告诉我们,东下冯村属于边缘地界,文化发展较好,但基础设施相对于比较落后。目前按照规划正在实施水管改造、下水道改造、5000米路面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目前财政资金已经到位,整个规划在2024年基本完成。他说,村里的集体经济方面比较薄弱,想利用小麦种植的优势,计划建一座面粉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赵泽琼说,东下冯村属于纯农业村,去年已被纳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设施将得到很大改善。集体经济方面,她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村里的戏台有舞台、有大厅,改造好后,可以用于承办村里的红白事,也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收入。东下冯村规划比较好,整体环境相对要好,在周围几个村属于卫生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解决村里70岁以上老人的吃饭问题,东下冯村还建有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中心共有十几个老人。解双庆是日间照料中心的负责人,他说,虽然中心条件比较简陋,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伙食方面,村里绝不马虎。

据村里几位老人讲,记得村里还有老爷庙,姑姑庵等很多庙。后来大都被日本人烧毁,解放以后庙里的大殿还当台子唱过戏。

在东下冯村,可以说一不小心就能捡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村民们说,他们小时候地里经常有很多陶片、石器、骨针,还有贝壳。

——这里有晋南早期的一座商代城池。

著名的东下冯遗址,因在东下冯村发现而得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址东南方为中条山,西北方是鸣条岗,青龙河以东北向西南方向穿过遗址。1959年在考古调查中发现,1974年——1979年,中国科学研究院考古所组织力量进行了历时5年的科学发掘,下层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上层为商文化二里岗期,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和青铜爵、刀等。此遗址为晋南“夏墟”地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资料。

在东下冯遗址中,一种结构很特殊的房址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争议。

这种房址大约有40至50座之多,房面高出当时地面30~50厘米,下有夯土地基,四周有密集的小柱洞,房内都有十字形埋柱沟槽,将房内空间一分为四,且都没有发现门道。这些房子的功能用途,早期多认为是粮仓。

据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戴向明讲,“斯坦福大学东亚考古教授刘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曾专门到东下冯做了实地考察,通过对房面上下系列土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贴近地面的土壤中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远离地面的其他土壤样品,更高于生土层中的离子浓度,与现代盐池地表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东下冯这些圆形建筑很可能储存过盐类。而且经过计算,推算东下冯所有盐仓储盐总量约为12000吨左右,应不少于盐池一年的产量,据此认为东下冯作为一个地区中心,其功能应与早期国家控制河东盐业生产和分配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东下冯遗址工作基地,见到了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的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房间里的架子上陈列着各种修复后的陶器,地上还有刚出土各种陶片。据介绍,这一期的发掘从年初开始,预计到今年年底结束。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些大大的圆圆的建筑,是不是盐仓也不一定,有可能是存粮食的。前几年从地基里面取土检测过,虽然含有氯化钠成分,但此地离盐池较近,盐碱地多,有可能是盐仓,但证据不太充分。

戴向明一直在做晋南盐业资源与中原早期文明的生长研究,开展过多次关于解池古代盐业考古调查,发现除了在湖岸以内的滩地,盐池周边5公里范围内也罕见早期遗址。他分析说,“东下冯应该是迄今所知解池附近区域最可能与盐业直接相关的最早遗址。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东下冯作为一个面积相对较大的区域中心聚落,很可能担负着替夏商王朝收集和储存盐,向王朝中心输送食盐的重任。

此外,他根据东下冯遗址出土过一些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铜炼渣和石工具范、镞范,说明这里能够冶炼铜并可铸造一些小件工具和武器。特别是近年在绛县西吴壁遗址揭露出丰富的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都表明中条山铜矿是夏和早商王朝重要的铜料来源地。推断东下冯在为王朝中心获取和输送重要战略资源方面还应包括铜。

有分析称,晋南考古发现的早期文明多在青龙河流域,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盐湖附近区域缺乏水源充足的地表径流而受盐湖影响,本地地下水苦咸,也不宜靠打井饮用,因此在上古时期不能有效解决适宜水源的情况下,很难聚集起众多人口、发展出大型聚落或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东下冯村的村民话说,有河才有人,人要依河而居才能生存。

沿青龙河一路行走,更像是被华夏文明的长河裹挟着向前,时时被历史感动、震撼到。因了文化的浸润,我们的水系调研才更加丰盈而生动。

韩睿 陈晨 程丽丽 薛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