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能源资源节约考核全国第一

公共机构示范引领“节能降碳”步伐稳健

日前,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召开“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共机构节能专题),介绍了我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有关情况。十年来,全省公共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绩,在“十三五”国家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考核评估中,江西居全国第一。

 江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考核全国第一

公共机构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力量,是节能降碳重要领域,在推进“双碳”行动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十年来,全省公共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绩,在“十二五”国家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考核评估中,江西位居全国第二,在“十三五”考核评估中,江西跃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全省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省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64.72千克标煤/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3.92千克标煤/平方米,人均水耗22.71吨/人,与2015年相比,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9.6%,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4.6%,人均用水量下降26.1%,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能源消费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第二。

 对公共机构用电、用水行为实时监控

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全面统筹协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省建立健全了省公共机构节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牵头,财政、统计、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均成立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调、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

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医疗卫生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评价指南、绿色办公行为准则、节水行为规范等制度标准。目前,正在制定公共机构用水定额、碳排放标准、碳中和实施指南、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规范等地方标准。此外,印发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垃圾分类及塑料污染治理等10余项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考核评价、能耗统计、示范单位创建等工作制度,逐步构建起管理有办法、执行有标准的法规制度体系。

我省积极推广“互联网+节能”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健全完善全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分析系统,组织建设全省公共机构能耗监测平台,对公共机构用电、用水等行为实时监控,有力提升了节能管理精细化和智慧化程度。

 90万人注册“绿宝碳汇”

  实现碳减排9.4万吨

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不懈改革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凸显。我省创新开展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绿宝碳汇)。从2021年起在省直机关、南昌市、抚州市创新开展试点,将公共机构绿色采购、节能改造、新能源利用和个人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低碳行为量化为碳积分,建立积分激励机制。截至9月18日,绿宝碳汇注册人数90余万人,累计碳积分4.4亿个,实现碳减排9.4万吨。

大力推动绿色化改造。推动公共机构加大对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用水、办公设备等的节能改造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推动公共机构实行可再生能源替代。十年来,全省公共机构实施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面积1200余万平方米,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改造面积700余万平方米,推广高效照明产品400余万支。全省公共机构新建太阳能光热集热面积约68万平方米,新建太阳能光电装机容量约55万千瓦。

持续打造典型标杆。全省创建节约型机关5100余家,已验收通过3321家;累计创建179家国家级、183家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8家公共机构被授予全国能效领跑者、6家公共机构被授予全国水效领跑者,省和设区市本级节水型单位创建完成率达100%。

节能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培育绿色文化,节能理念深入人心。我省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中国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绿色发展文化。

加大教育培训。注重节能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培育,先后在国内知名院校举办全省节能工作培训班,有力提升了节能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严格监督考核。通过将节能工作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省直机关绩效管理等考核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监督考核,落实激励约束,营造了争先创优浓厚氛围。

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形成风尚。大力推进绿色办公,节能照明产品、节水型器具全面普及,再生纸、再生铅笔等再生用品得到广泛使用,办公电子化、无纸化基本形成,营造了浓厚的绿色办公环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组织开展文明用餐随手拍,设立监督员、安装监控设备、创新供餐模式等方式制止餐饮浪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注重垃圾分类从学生抓起,通过编制《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垃圾分类每日一课”、垃圾分类打卡、垃圾分类勤工俭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大力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出台《江西省公共机构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推动公共机构全面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南昌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