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刘晓

美国通胀高烧不退之际,美联储进行了40年来最大密集加息幅度。北京时间9月22日凌晨2时,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今年以来,美联储已加息5次,累计加息幅度达300个基点。自6月以来,美联储更是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水平也创下2008年初以来的新高。

事实上,本周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央行周”,在美联储年内第五次大手笔加息揭晓后,英国、瑞士、南非、印尼,菲律宾等国央行接棒加息。日本则启动外汇干预,打响“货币保卫战”。

专家表示,考虑到美联储加息进入后段,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美元再度大幅上涨基础已经弱化。

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发

全球央行开启加息“竞赛”

在美联储暴力加息75个基点之后,9月22日,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利率升至2.25%,试图遏制通胀。这是英国央行今年第七次宣布加息。英国央行在8月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是英国央行自1995年以来的最大加息幅度,同时使基准利率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全球央行一样,英国央行此次加息的目的依旧是为了抑制飙升的通货膨胀。从4月份开始,英国CPI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破“9”。7月份通胀率更是升至10.1%,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水平。

同日,挪威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从1.75%上调至2.25%。瑞士央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利率从-0.25%上调至0.5%。

至此,欧洲地区所有央行全部脱离了负利率,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20日表示,欧洲央行将继续加息,不让高通胀影响经济行为并成为一个长期性问题。她说,欧元区通胀率已连续10个月居于高位,且短期内可能继续走高。为应对持续高通胀,欧洲央行今年7月和9月两次提高关键利率,共加息125个基点。历史性快速大幅调整利率,表明了欧洲央行应对通胀挑战的决心。

印尼和菲律宾央行均加息50个基点,其中印尼央行的加息幅度超越市场预期,两国目前都面临通胀高于央行目标的问题。

南非储备银行(央行)22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6.25%。这是南非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第六次加息。受食品、汽油和其他生活成本上涨影响,南非今年通胀形势严峻,7月通胀率高达7.8%,8月略降至7.6%。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个央行集体加息的情况下,土耳其却反其道而行之。土耳其中央银行22日宣布,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12%。这是继今年8月降息100个基点后,土耳其央行第二次下调基准利率。

从该国所面临的通胀处境来看,土耳其央行的这通操作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受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因素影响,今年年初以来,土耳其货币里拉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目前已跌破18比1,达历史最低点。另据土耳其官方数据,该国8月通胀率达80.21%,为24年来最高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全球央行加息“竞赛”,主要是为抑制高通胀,高通胀对经济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对于非美经济体通过降息应对欧美央行激进加息外溢影响,避免陷入本币无序贬值与资本外流恶性循环,并降低本币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

王青对风口财经表示,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表明美国仍处于快速加息过程。这会带动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绝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跟进收紧。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跟进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货币贬值和大规模资本外流压力。

9月22日,在日本东京,一家外汇交易公司的屏幕上显示日元对美元汇率。新华社发

日本率先打响“货币保卫战”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出现剧烈波动,日本财务省22日宣布对汇市进行干预,以阻止日元进一步贬值。这是日本政府自1998年6月以来首次干预汇市。

22日下午,日本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宣布继续坚持当前超宽松货币政策,维持利率水平不变。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对支持日本经济从新冠疫情造成的低迷中复苏十分必要。日本央行发布公告说,虽然疫情仍然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但随着他们资金状况的改善,日本央行将分阶段逐步终止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目前的融资优惠政策最多延长至明年3月底。消息公布后,日元对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当天盘中一度逼近146比1关口,创24年来新低。

为阻止日元继续下跌,财务省当天晚些时候通过买进日元、卖出美元对汇率进行干预,随后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回升至140.78比1。截至东京外汇市场交易结束时,日元对美元汇率约为142.2比1。

自全球主要经济体迈入加息周期以来,日本央行一直咬定“宽松”不放松,与全球央行“背道而驰”。日生基础研究所研究员伊藤小百合表示,日本央行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令日元承受更大下行压力,日本政府干预汇率的措施能产生多大效果尚待观察。

周茂华告诉风口财经,日本入市干预日元,主要是为避免日元崩溃。而日元之所以大幅贬值,一是美联储激进加息,推升美元,加之日本央行坚持QQE(质化和量化宽松),导致日元持续贬值;二是市场对日本经济前景担忧。日本疫情及地缘冲突外溢影响,全球需求放缓,日本高债务等削弱日本经济前景。

周茂华认为,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造成明显影响:大幅推升日本能源、原材料商品进口价格,企业和消费者生产生活成本快速攀升,抑制内需;外贸逆差持续扩大;日本经济和财富“缩水”,同时削弱市场对日本经济前景信心。

此外,韩元对美元汇率22日盘中跌破1400比1关口,创下2009年3月31日以来的最低纪录。专家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幅加息导致美元走强,韩元因此表现疲软。据韩国企划财政部发布的消息,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21日就韩元汇率走势举行紧急宏观经济金融会议,表示将严密监控汇率影响因素,根据市场状况分阶段采取应对方案,以解决外汇供需不均衡等问题。

这是9月22日在韩国首尔拍摄的韩元和美元纸币。新华社发

强势美元何时见顶?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市场普遍解读美元将继续保持强势。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速度不一定明显快于非美央行,但由于美国经济相对具备韧性、且美联储抗击通胀的决心更强,预计美联储加息终点或更远、且更可持续,远期加息预期更是美元汇率的强大支撑。无论是从美联储紧缩节奏看,还是从非美经济压力看,美元汇率目前仍将维持强势。

周茂华认为,近期美元走强,一方面是美联储激进加息,利率走高推动。另一方面,欧美、日元等非美货币走弱推动,美欧保持较为明显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差。

“本轮美联储属于非常规激进加息周期,短期美元表现强劲,但美元偏离基本面,美联储激进加息对美国经济前景负面影响将滞后显现。”周茂华表示,考虑到美联储加息进入后段,经济增长趋势放缓,衰退风险上升,以及欧洲等央行加入加息“竞赛”,整体看,美元再度大幅上涨基础已经弱化。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和劳动力市场仍处于较为合意水平、美联储继续坚持倚靠激进加息周期来遏制通胀势头,短期内美元指数大概率将继续保持上行态势,有可能引发资金从新兴市场和其他主要发达市场回流美国,对非美元资产价格与非美元货币汇率持续带来压力。

在钟正生看来,美元指数短期未必已经见顶,未来仍有概率上探。短期看,市场或需看到国际“能源危机”出现实质缓和,使非美经济金融压力下降,从而非美货币汇率得以喘息;中期看,“能源危机”终将威胁美国经济前景,在美联储强力紧缩之下,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真正兑现之时,或许就是美元指数触顶之日。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在最新的预测中大幅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速0.2%(6月预测值1.7%),2023年为1.2%(6月预测值1.7%)。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白雪对风口财经表示,当前美国需求驱动下的核心通胀粘性较强,若通胀预期回落,可能进一步刺激消费,从而继续支撑通胀。因此,本轮美国通胀或可能不得不通过经济衰退的途径来缓解。预计随着加息的推进和增长压力的增加,明年下半年美国经济陷入实质性温和衰退的可能性较高。

5月9日,在江苏省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货轮满载集装箱驶离泊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9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开盘跌破7.08关口后,盘中一度跌至7.0967,后随着美元指数冲高回落,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复了部分失地,16时30分日间收盘报7.0810,较上一交易日跌275个基点。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累计跌幅达到11%左右。

在周茂华看来,短期由于美联储激进收水,美元走强,对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构成一定压力,人民币对美元货币有所贬值,但由于其他非美货币贬值幅度更大,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仍维持强势。

王青表示,预计在经济基本面回暖支持下,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价出现脱离美元走势的快速贬值风险不大,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将保持稳定。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首要的目标是稳增长,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稳定。虽然现在我国通胀率不高,只有3%以下,属于良性通胀,所以通胀的问题可以暂时不考虑,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表示,如果中美货币政策偏差过大,有可能会影响到人币贬值,从而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央行在宽松方面也会有所顾虑,近期我国央行降低了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利率,同时降低了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都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速,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但是降低基准率的可能性并不大。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