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必须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生态修复成果需要珍惜,巩固和拓展这一成果需要向纵深处发力。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是基本地情,群众勤劳肯干、善用技术成果以及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等,在很大程度上为黄土地构筑起保护屏障。下一步,必须更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在黄河流域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手段,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增添助益。着眼未来,仍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在薄弱环节着手、向最佳效果努力,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