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易经》居五经之首,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关于《易经》的争论也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易学作品很多、很杂,学习《易径》,如果理不清头绪,盲目读一些书,弄不好会“误入岐途”。
有必要理一理关于古往今来,关于《易经》的重要论著和注疏解读,了解易学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易学著作的特点,这样,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也好根据各自需要,选好适合的读本,循序渐进。
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说略》一书,集中了研究《十三经》的一流专家学者的论述文章,其中《周易说略》由郑万耕教授完成。简要介绍了《周易》的内容,并推介了几部研究《周易》的重要论著。
一,入门书:朱伯崑先生的《易学漫步》(图一),收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朱伯崑教授是公认的易学研究大家。他是海内外率先建立易学体系的第一人。这本小书很薄,却对易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概括论述,为我们现代人了解易学,提供了完整而准确的框架,文字简明,通俗易懂,是学习易学的最佳入门书。
《易经白话例解》,朱高正著,列入“易学智慧丛书”,沈阳出版社1997年出版。
对于喜爱观象玩辞的朋友,是很好的启蒙教材。文笔通俗易懂,没有旁杂的广博征引,文字简洁,既不违古训,又有现代观点,颇有新意
《周易》产生到发展两千多年来,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认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著作,需要了我们了解。
二,源头探讨:《周易探源》
首先,关于易学源头和产生时间,就是个争议话题。郭沫若先生的《青铜时代》和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探源》(图二,中华书局出版),分别谈了很好的观点,可以参考。
三,汉代易学:研究象数为主。
汉代儒家独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成为研究热点,形成了空前的学术研究高潮,出现了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和费氏多家,但总体来说,都侧重“象数”研究。
古时遗留下来的版本不多,目前有《子夏易传》(图三),相传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但在后来四部分类中,却列入子部“术数”类,并未归入经部,说明早期《易经》以术数为主,不足以作为经学来看待。
四,三国至隋唐:以义理为主,主要著作力《周易注疏》。
三国王弼抛弃术数,以义理为主,为《周易》作注,实现了对《周易》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唐代孔颖达为王弼注作疏,从此《周易注疏》成为“五经正义”之一,形成统一的官方经典。中华书局出版了《宋本周易注疏》(图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经注疏”丛书本。
五,宋代,纳入理学思想。
宋代程颐按王弼思路,在义理上进一步拔高,把“理”、“天理”作为易学最高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理论基础,他作了《程氏易传》,具体可见中华书局“理学丛书”《二程集》(图五)。
朱熹继承程颐思想,进一步发挥完善,作《周易本义》(图六),从此,定为一尊,此书成为宋元明各代的官方教材。同期易学著作,还有《汉上易传》等。明代依朱熹的思想,由官方颁布了《周易大全》一书。
六,明末清初,又打破朱熹理论的官方垄断,对易学开展新的研究,建立新体系。以王夫之《周易外传》(图七)为代表。
七,清代重视训诂考证,既反对宋代易学,又反对王弼易学,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成果。
其中三家最为著名:惠栋著《周易述》、张惠言著《易学十书》,二人以训诂、考证为主,焦循则著《易学三书》,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八,经、传分离。
高亨分别为经、传作注,作《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刊本)、《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刊本,图八)。
学习《易经》,首先要考虑经、传分离问题,不能混为一谈,高亨先生两部著作,虽是文言文写成,但通俗易懂,颇有新意,是学易者必读之书。
我前一段时间在郑州嵩山书局,见到齐济先生写的《周易正讲》,齐济先生弘扬嵩山书院讲学传统,开展易学讲座,所谓“正讲”,即“正确的讲法”。易学体系旁杂,见解不一,确实需要“正确的讲法”。
最后,系统了解、认识易学,最权威的著作推荐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史》(图九)。陈来先生是朱伯崑先生的学生,按陈先生的说法,朱先生这部《易学哲学史》,既是一部易学的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把易学哲学史视同中国哲学史,说明这部书站位之高,学术价值之重要。
这部《易学哲学史》是分期出版的,当时大陆只出版了上册和中册,没下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