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唐代书法,临摹石碑的拓本,不如学习藏经洞出土的“写经体”,首先碑石乃刀刻而成,笔画不够精细生动,尤其是拓印之后,很多细节磨损,无法提取正确、完善的古人笔法。
其次“写经体”创造于武则天时期,书法体系发展完善,相比初唐“尚法”的肃穆规整,它为了凸显经书的虚和气韵,强调字体的流畅性和优美感,笔画曼妙多姿、灵活生动,不会束缚笔势,尽显艺术妙趣。
特别是“官方抄经生”的作品,水平媲美名家,当年启功看到几幅范本后,曾评价:“余尝以写经精品中字摄影放大,与唐碑比观,笔毫使转,墨痕浓淡,一一可按。碑经刻拓,锋颖无存”。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万卷文书现世,正如启功所言,这些作品墨迹清晰,笔画保存精善,笔锋的使转提按,墨色的浓淡变化,全都一览无余,可谓再现失传千年的古人笔法。
譬如有一幅《周易》墨本真迹,据考证乃是宫廷高手所写,剩余第四残卷,《周易》是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著,号称“群经之首”,武则天痴迷经书和典籍,曾命人把名作通写一遍。
此作自然在列,卷中字体以小楷为主,分为2种大小的字体,偏小的字体不足厘米,大一点的2厘米左右,现代初学者基础弱,直接临摹娇小的字体,无法分析笔法并掌握。
因此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先去学习大字,这些2厘米左右的字体,着墨浓郁饱满,体势端庄开阔,排布略显规整,呈现庄重气象,既有初唐楷书的刚健之风,还蕴含艺术趣味,线条波动起伏,起笔、收笔的变化鲜明可见。
相比之下,小字肃穆之气不多,体势娇小灵动,线条秀逸圆融、瘦劲爽利,虽然结构紧凑,但是没有拘谨、松懈等问题,笔笔精到舒和,结体险绝而欹侧。
比如“正”字,左边横画直接删除,竖画墨色淡丽,与右边形成对比,造势颇为独特,除了造势和笔画,小字的章法错落穿插,韵律悠扬多变。
给人直观的流动感,摆脱常见小楷的枯燥问题,武则天也为之倾倒,将这些精湛的“写经体”置于身旁,时常观摩品析,我们亦可临摹,从中掌握精准的唐人笔法,写出优美绰约的姿态,日后更快衔接行书。
经多方努力,而今我们对敦煌遗书《周易第四残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