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身陷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这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也是霍金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名字的由来,更是我喜欢的一句话。
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可是当下的少年,有学不完的课程和做不完的作业,这严重挤压了他们本可用于探索真知的时间。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学课本知识和探索世界两不误?科普阅读就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它能够把 课本知识,与科学前沿 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打通。
打通了这个界限,少年的视野就会非常开阔。他们会知道书本里的知识并不只是干巴巴的一道道题,而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也会知道各种教纲知识在现实世界里究竟怎么发挥作用,从而主动学习,获得乐趣,提高科学素养。
今天要推荐的是一套打通课本知识、科学前沿和现实生活界限的科普书——《给少年的科学书》,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本分册。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科普紧扣中学课纲,在好奇和探索真知的过程中巩固课程所学。
不光是针对少年,这套书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很适合的,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常识,比如生物分册里的吃东西不消化也有好处、牙疼为什么要做心电图、长痘痘怎么办,地理分册里的鳗鱼饭、葡萄酒和日本火山,甚至还分析了全国的羊肉哪里强!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这套书刚入选了2022年8月中国好书榜单。
《给少年的科学书》内容来自国内知名的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果壳。更具体地说,是果壳在2017年底成立的“果壳少年”项目组。
这是一套根据中学课程标准写作的科普图书,每条知识点都会有2000字左右的科普内容,说明课本中的知识到底是怎么应用的。丛书由100余位高校和研究所专业作者撰写,6位名师和专家审稿,30余所学校的中学生组成的少年编委审读。
2018年初,果壳开始按照中学课程标准组稿一系列科普文章。当时先根据课程标准文件,整理了一个表格,列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纲知识点,然后寻找作者,每个知识点约作者写一篇科普文章。
后来,“果壳少年”公号发布这批文章时,发布时间都是精心挑选的。按照中学的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来准确地安排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这数百篇学科科普文章的发布时间,做到“同学们白天学到了什么知识点,晚上就能看到与之对应的科普文章”。
“果壳少年”项目组,很认真地组织生产这种成体系的基础科学原理解析内容,回归科普“最初的美好”——真正地把一个自然界的规律彻底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还会说明白课本中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到底是怎么应用的。
为了少年的真实需求
创作师生都认可的内容
“果壳少年”在正式做内容前,做了一轮调研——和中学老师交流需求。当时还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的朱岩老师,舍弃了午休时间,与“果壳少年”相会在学校门口的咖啡馆。朱老师说,果壳应该做一些学校老师没精力弄的事情。他认为在中学阶段扩展视野,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中科院院士、科普达人、教育达人、科普作协理事 倾力推荐
之后,“果壳少年”还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物理组老师开会讨论了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章。老师们听说果壳要专门给中学生做科普文章,都非常支持。因为老师们平时也需要想尽办法寻找各种素材,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果壳能利用自己在科研圈和科普圈的作者和专家资源来做一些知识应用的整理,就能让教学如虎添翼。
在这样的愿景下,“果壳少年”挑选了最严谨、最专业、最适合做少年项目的科学编辑,并找来了果壳作者中写作能力公认最好的学者和科普达人写作内容。
果壳作者中写作能力公认最好的科学和科普达人
每册图书都由中学名师和领域专家细心审稿
为了更贴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果壳少年”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十几个中学生审读过的。这批由中学生组成的少年团,叫做少年编委。邀请少年编委加入的目的是,避免中学生看不懂书中的文章或者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可以说,“果壳少年”的内容,是为了少年的真实需求而创作的。
曾经的少年编委成员对“果壳少年”科普内容的感受
教材的有益补充
5册书共分析了174个课标知识点
下面借物理分册《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中,与热学/物态变化这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青藏高原的“定路神针”这段内容,来说明一下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特点1:作者是优秀的学者和科普达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牟刚,2005年在北师大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10年至201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底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材料和物理,包括超导新材料探索、超导单晶生长及其磁性质、电输运、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这套书的每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特点2:经过中学生组成的少年编委审读、建议
当初这篇文章发布时,经过了8名中学生少年编委出主意、审稿件。
特点3:紧扣教纲
这篇文章,对应的知识点是初二上册物理课本中的“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
文章中在“知识点”中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在物理课本中,会介绍过去常用的电冰箱是如何利用氟利昂给冰箱内部降温的。“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液化时它放热……液态的氟利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
那么,“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还能有什么应用吗?
这就引出了这套图书内容的第4个特点了。
特点4:教材的有益补充——分析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来看“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巧妙应用。
这是作者本人在青藏公路拍摄的“热棒”
进藏公路边有很多奇怪的长杆,主要出现在青藏线的可可西里段和新藏线上。这些长杆名叫“热棒”(无芯重力式热管是它的学名),保证公路地基的冻土一直处于冻结状态。
为了避免路面变得坑坑洼洼,我们要想办法让深层土地变为“永冻层”。通过“热棒”就能做到这点。
“热棒”其实是一个密闭的空心长钢管,其中下半部分有5m埋入地下,2m露出地面。钢管里面装有液氨作为传热介质。液氨(NH3)指的是液态的氨气,其沸点−33.35°C,熔点则为−77.7°C。
冬季气温很低,“热棒”的状态是上冷下热,因此液氨从土壤中吸热,蒸发成气体,气体的密度低,上升到“热棒”的顶部;热棒顶部被外界空气降温后,氨蒸气便会冷却、液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回到底部,这就是“无芯重力式热管”名称的由来。上述过程不断往复循环,就可以把深层土地冻得结结实实。
而到了夏季,由于气温升高,液氨全部变成了气体。此时“热棒”上热下冷,下部的气体密度大,所以对流很小,热量由上向下的传导很慢。也就是说,“热棒”只在冬季工作,将热量从地下传导到地上;而在夏季则不工作,不会将上面的热量传导到地下,是不是很巧妙呢?
在分析了“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这些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后,书中还提出了思考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水而要用液氨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读者进一步地回顾了比热容、熔点、沸点这几个知识点。
物理分册分析了41个学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分析都像“物态变化”这么透彻,内容包含介绍了力、声、光、能量和高能粒子等。
数学分册分析了33个学科知识点,内容涉及理数、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平行线、三角形、多边形、圆、坐标、统计与概率等。
生物分册 中分析了32个知识点,介绍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细胞生物学、生态系统、生物演化、生长发育等内容。对专业名词做了精准注释,还做了知识点总结,与课标知识点相关联。
地理分册 分析了32个知识点,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化学分册分析了36个学科知识点,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食品工业、溶剂与溶质、金属及其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等。充满贴近生活的示例,比如,学习酸碱度,书里就讲为什么胃酸没有把胃腐蚀掉。学习塑料的性质,就讲为什么玻璃瓶的可乐似乎喝起来更好喝。
如今,这些精心创作的内容经过重新编写、配图、设计、排版,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方式集结成书,最新上市。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从中学课本的知识点出发,挑选有趣的话题和角度撰写,并配合知识点的详解和剖析,拉近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科学前沿的距离。这套书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宠粉福利,不容错过哦~
原价59.8元的
《给少年的科学书》
限时直享5.1折优惠,仅需30.9元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