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吃货三大难题

吃鱼吐刺

吃瓜子吐壳

吃螃蟹剥壳

难题之一的吃鱼吐刺,有望解决!

可谓不会吐鱼刺人士福音

近日

华中农大团队

找到控制鱼刺基因

有望实现吃鱼不挑刺的消息

引发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从形成来源上看,鱼长刺其实就和人类长骨刺一个道理。鱼刺除了在食用时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27日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发布最新消息

该校高泽霞团队

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

武昌鱼(团头鲂)苗种

有望大规模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他们利用已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苗种(F1代),明年将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按照正常程序,新种质性状稳定后,再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直接看对比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展示的图片可以看到,一条重51.1克的无刺武昌鱼和同长度有刺武昌鱼相比,外观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X光照中,则可以看到它们的明显差异,有刺武昌鱼身体里一排排横向生长、在光照下发亮的肌间小刺,在无刺武昌鱼身体里则暗影一片,完全看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骨骼染色图清楚地显示了鱼刺多寡的对比,有刺武昌鱼的骨架加肌间刺,线条显得密密麻麻,而无刺武昌鱼骨架舒朗,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刺。

高泽霞表示,他们今年繁育的无刺武昌鱼长势良好,更多的测试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据悉,无刺鱼不仅在武昌鱼上实现,一些专家也报告了他们引入高泽霞团队发现的无刺主效基因后,在不同鱼类身上的试验和应用,继此前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后,最新在鲢鱼身上也实现了基因敲除,获得了F0代少刺鱼,肌间刺减少幅度达50%。按照现在的研发速度,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吃上无刺家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

网友的吃货DNA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网友提出

更多大胆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影响鱼游泳吗

对此,@华中农大水产学院 表示,

“大可不必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日报、上海新闻广播、@华中农大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