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被称为“群经之首”,它把宇宙人生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规律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法则用文字表达出来。《易经》是古代哲学家探讨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著作,被历代学者奉为至理名言。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中华文化与智慧最重要、最基础的哲学教材,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所以《易经》也被称为“群经之首”和“万法玄同”。易经包含着许多内容,其中尤以天道为最丰富、也最具智慧。在《诗经》里就有许多关于“天道”和“天人相应”的记载,并不是仅用一个神话来概括而是具体地指出了宇宙世界与万事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在《尚书·周书·洪范》里则用大量篇幅来论述天道运行于天地之间,并详细地说明如何顺应自然,维护天人合一,从而使天下更太平。

一、阴阳相生相克

天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的关系,阴与阳,这是由天道和自然来决定的,其中天道又是由宇宙的规律决定的,是宇宙世界本身的规律。万物与天地之间相生相克、相成相生、所以古人说水能载舟也能毁舟;这些规律构成了天地之间万物之生命法则与运行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就需要我们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之规律以及在变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中国古人云:“顺应天道,自然以成”,要实现“天人合一”即保持天地运行之秩序又要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天人合一

易经强调的首要问题是天人合一,古人把人看作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一致的。天人相对,人不能等同于宇宙万物。但我们也要承认大自然和人是一家人,自然界也是有生命的,宇宙天地万物也是具有生命的。人必须学会如何适应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也不要被自然规律所束缚。易经中写道:“天行健焉,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必须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和实践信念才可以走向成功;同时“天”也是自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生命支持形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比喻并不是要强调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或逆境的,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宇宙与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而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领悟。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息息相关。君子应该遵守“天行健”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品格和修养。《周易》指出:“自强不息”,君子应该把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融入到每一次的行动之中,做到谦虚谨慎、乐观向上。这也是《周易》所说的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天行健”。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勤勉尽责的人离不开“自强不息”这两个字。“自强不息”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品质。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生道路的坦荡和光明。

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如玉,玉比金贵。玉,乃万物之精华。玉比金贵也是这句话最经典的内涵。玉给人的印象就是柔美。但是在《周易》里却有这样一句话:“君子谦谦若物”。《周易》云:“谦,柔也;谦如君子,温也。”这里的谦是指君子的修养。谦谦君子温而不火、润而不腻、柔中带刚,给人一种亲和、温和、友善、谦逊的感觉;而君子若虚若实、温润如玉的话,谦卑之气在人们心中会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友善的感觉。

五、中庸平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文化中,“中庸”是个特例;“中庸”则是所有人普遍遵循的处事原则。中庸的智慧在于“和而不同”而又追求其中的“中和”。“和”主要指的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同”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和”与“中”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和“中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方面协调一致是“和”的要义;而“中”则是指各方面都是趋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

六、严格要求、自强不息才能有所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矛盾。为什么生活中总是一事无成呢?究其原因,就在于现代人往往缺乏这样的自省意识。因为大家都想在生活中得到成果,结果却发现常常与现实冲突,甚至有许多人会因此产生悲观情绪。这时,人们往往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却忘了天行健的道理。大家都希望自己在某个方面可以取得更大的进展。可是如何获得进步呢?其实这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控制欲望。只有不断地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强不息才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