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北京301医院里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躺在病床上

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印刻着102年的岁月痕迹

年迈的他已拿不起手术刀,可他开创了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

岁月的刻刀无情,却也留下了无尽的回忆与深情

延安和平医院主治军医

解放军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

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爬雪山过草地,戎马一生

他远赴苏联,学成回国,开拓了神经外科领域的疆土

革命,是他自己的选择

学医,是革命为他做的选择

他是长征走出的医学博士,是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博士

他也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培养了一代神经外科人才

他叫涂通今,一位102岁的老人

他安静的躺在病榻之上,曾经的故事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1914年的中国,人民在战乱中艰难挣扎

涂通今,出生在了福建省长汀县

他的祖父是一位受人尊重私塾先生

但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父亲却迫于家计而务农,成了文盲

身为长孙的他,担起了家人最大的愿望——知书达理,改换门庭

尽管家中条件并不好,家里人仍然省吃俭用让他上学读书

从小懂事听话的涂通今也很争气

5年私塾、3年高小,他的成绩向来优异,稳坐前排

眼看着家中改换门庭的愿望一天天有了希望

一场革命风暴的席卷,却打断了家里人的美梦

苏区土地革命

在他15岁的时候,红军二次入闵,路过长汀县徐坊乡

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激情昂扬的演讲吸引了众多乡亲

瘦弱的涂通今挤进人群,眼里燃烧起革命的火花

他说服了家人,参加了革命

18岁那年,他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红军

年轻气盛的涂通今要求上前线,他想扛枪打仗保家卫国

然而,当时的苏区正处于反“围剿”斗争期间

人员伤亡人数与日俱增,红军急需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

刚进入到红军队伍的涂通今被分配到了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

医院门口的对联深深映入了他的脑海中

“为救护前方归来的英勇将士,为培养无产阶级的医学人才”

8个月的看护工作后,涂通今被选送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习

这是他医学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以医学“戎马一生”的开端

红军军医学校茶岭旧址

在红军卫生学校紧张的学习中,涂通今认定了以医学参加革命的目标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党员

毕业后,他成为了红3师8团(后与红12军合并为红9军团)军医

1934年9月30日,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启了长征的旅途

涂通今所在的红9军团从长汀县钟屋村出发,踏出了漫漫两万五千里的第一步

闻讯而来的家人为他捎来父母的意愿,希望涂通今能脱下戎装,解甲归田

此时已经20岁的涂通今经过了多次反“围剿”鏖战,已然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他婉言拒绝了父母的心意,毅然朝着与父母不同的人生轨迹走去

长征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略转移

医疗物资的匮乏,卫生条件的糟糕,行军的速度与强度,都给医疗救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满布淤泥的草地,这本就是红军长征路途中的难关

当敌人来袭,红军面临的处境便更加艰难

百多里的路程要在一天的时间里走完,体弱掉队的人很多

战斗过后的大批伤员,也给了涂通今这些医务人员很大的压力

当时的救治条件现在根本无法想象

没有手术的条件,幸运的话,能找到一块门板勉强充当手术台
没有手术刀,只能用普通的剪刀来代替
没有绷带,只好把被子撕成条状当成绷带使用
无影灯也不用指望,一盏昏暗的油灯就是手术的照明用灯
消毒灭菌、抗感染的药物更是稀缺,难得一见

“受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只能做一些诸如消毒、包扎、固定、止血、缝合、取子弹、取骨片这样的处置和小手术,至于断肢和内脏手术,根本没法做。我救护过的伤员不计其数。现在看来,有不少同志由于没有得到手术和输血输液的机会,本可以得救的,却失去了生命。”

艰苦的长征里,缺衣少食,战士们最容易患上的便是肠胃病,下肢溃烂

涂通今与其他卫生人员一起,在部队里宣传着卫生、防病知识

即便条件再艰苦,每个班也要背两个盆,一个洗脚,一个烧水

长时间长距离的征途,自认底子不错的涂通今也病倒了

劳累不堪、饥寒交迫的他发起了高烧,走不动路

首长看着迈不开脚步的涂通今,让他骑自己的马

可不好意思的涂通今只能勉强支撑着身体,拽着马尾巴昏昏沉沉的跟着走

湖南汝城延寿圩的一场恶战里,前有湘军堵截,后有粤军追击

急行军中,跟不上队伍的伤员被留在了战场上

涂通今忙着处置伤员,竟慢慢脱离了队伍

当处理完伤员,抬起头的他发现部队已然不知去向

他与十多个伤病员成了一支孤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不时传来的枪声催促着他们前进,劳累与饥饿都无法顾及

第三天的早上,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涂通今远远的看到了一支队伍

走近后,他激动的与战友拥抱在了一起,这是红一军团的队伍

抢渡赤水河,部队行进在满布荆棘的山路上

北风凛冽,刮得人睁不开眼睛,雨点像冰雹似的打得人生疼

那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夜,不少战友葬身于悬崖之下

涂通今跟随着队伍艰难的前进着,忽然间,他一脚踩空

坠落的刹那,他心里想,完了,这次怕是要死在这里了

急速的下坠中,一阵剧烈的撞击传来,他一下子晕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才发现,是一棵悬崖上的老松救了他一命

他拼命的呼救,希望能有战友能听到他的呼喊声

终于,收容队听到了他的呼救,用连在一起的绑腿拉了上来,他成了一个沾满泥浆的血人

达到陕甘宁边区后,经过长征考验的涂通今被调到中央教导师卫生处

先后在多所医院任职,他却深感自己的医术与医学理论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

1938年,24岁的他走进了八路军卫生学校,即后来的中国医科大学

1937年长征后中央教导师卫生处医务干部合影(右一为涂通今)

八路军卫生学校是当时的革命最高医学学府

涂通今在这里度过了4年的时光,为后来的医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也遇到了他终身的革命伴侣——王黎

涂通今与夫人王黎

毕业后,他来到了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主治医生

就在这里,涂通今从部队的一般军医转变成了外科专科医生

也是在这里,他逐渐成为了军队医务工作的台柱子

三周的时间,他为1500名战士消灭了疥疮

他接管哈尔滨伪满军医大学,改名为东北军医大学,兼任校长

辽沈战役,他指挥部署了60000多名伤员的救治,保证了70%的归队率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

当毛主席的声音通过话筒传出来的时候

当那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天际的时候

受伤没哭,差点死去都没哭的涂通今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

他想起了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友,他们付出了一切,却不可能看到这一天了

开国大典

1951年,国家派200名学生赴苏联留学

涂通今作为30名医学生中的一名,被指定学习神经外科,为创建我国的神经外科做准备

年近40的他像20年前那样,回到了学生的位置上

神经外科对他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可他没有退缩,他永远是班上最刻苦的学生

基础不够好,他早早的起床看书,实践太少,他一个人躲在实验室中边看书边实践

涂通今留学莫斯科(左一为涂通今)

4年的时间,他出色的完成了神经生理、神经内外科、神经解剖学等学业,还掌握了流利的俄语

他的论文《三叉神经节机器后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答辩全票通过

41岁的他拿到了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副博士为苏联时代高等教育学历制度,相当与我国博士学位)

1955年博士论文通过后,在莫斯科与教授们合影(前排左二)

回国后,涂通今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创建了全军神经外科训练中心

先后担任了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他开创了从小脑幕上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等手术

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开创了我国神经外科的新局面

1958年,涂通今主持国内首创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手术成功

他还编译、编审了多本医学著作

《神经外科手术学》《实用神经外科学》《野战外科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急症神经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1964年,涂通今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

1995年11月5日,在中华医学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涂通今被授予“对医学科学及学会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表彰状

涂通今少将

即便已经年迈,涂通今却从未失去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他拿出要买按摩器的钱支援灾区的人民

他为长汀县的小学建起“希望书库”

看到学校里设备简陋,他将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捐给学校

102岁的涂通今躺在病床上

他已经不能继续治病救人,可他开创的事业,他开拓的疆土,正在被发扬光大

当他的儿子在他耳旁说,“爸爸,长征胜利80周年了”

耄耋之年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奉献育新人,桃李布三军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