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 学“胃脘痛”、“噎膈”、“反胃”、“伏梁”、“心腹痞”、“积 聚”、“食痹”、“癥瘕”等范畴。古代医家对胃癌证候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其相关症状描述最早见于《素问 · 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至真要大论》: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金匮要略》始提“反胃”之病名:“跌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

《诸病源侯论》分析反胃噎膈 多由悲思忧恚所致:“忧恚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景岳全书 · 噎膈》也指出:“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近代医家总结胃癌的病因,多由六淫邪毒等外因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内虚等内因,共同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滞、食积、血瘀、痰结、热毒久稽于胃,相互作用形成癌肿 。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为根本,痰、瘀、毒邪相互搏结是基本病机,其中脾虚是所有病机共拥的主线,“阴阳气不相顺接”,脾胃之气的“耗散”是其病机转化的关键 。脾虚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即“本虚”,而虚、痰、毒、瘀等多个病理过程交织,导致积聚成块形成癌瘤即“标实"。

脾虚贯穿了胃癌发生的整个病理过程,脾虚型患者可续分为脾胃气虚、虚寒、阴虚等证型从而进行分型治疗,其中健脾论治则是基本治法。癌毒蕴胃是胃癌病机的关键之一,治疗上宜以“消癌解毒,扶正祛邪,健脾和胃”为首,因癌毒与痰、瘀、湿、热等病邪常常相互胶结造成胃癌复合病机,常需兼顾兼夹病邪,配合其他治法。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实因素是瘀血内阻,运用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治法时,应根据瘀血产生的原因进行化裁,处理好化瘀与止血的关系 。

早期胃癌诊治率低,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胃癌。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中晚期胃癌,在控制术后并发症、术后转移、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均已取得明显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