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堂是区别于传统教学与社团活动之外的户外感知活动,对于青少年具有启智育人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要求学生在家必须完成这类任务,为此还“精心”制作了不少花样百出的实践记录表,使得家长、学生不堪其扰。

显然,对于学校而言,统一格式便于更好整理、宣传,然而这样的打卡式实践作业真的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

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类似的视频,学校要求要有图文资料,于是各种摆拍、作秀,甚至家长也被迫参与其中。

但只要动脑筋想一想就能知道,在书面作业依旧占据学生周末大量时间的当下,仅存的童年时光充斥着各类兴趣班,学校布置的其他任务正在流于形式化。

童年应该有天真、活泼的模样,让户外实践在亲子活动中体验,以一种抓拍、偷拍的视角,或者一段不长不短的文字记录,这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

不能把学校的那一套理念完全嫁接到家庭教育当中,学校、社会、家庭,应该有其相对闭环的一面,也应该有相对包容、自由的一面。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相信学校里面也是会有户外实践的切入点,可以与家庭形成合力,也可以让家长以不同形式呈现出实践育人的效果。

哪怕暂时没有多少深远的启示,一点一滴去引导,我想学生的从周围环境无形感知形成的价值观一定不会差。

如果事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与某些户外活动,他们的内心是比较抵触的,过程中一些美好时刻会被期待的高标准的结果所影响,导致本来挺温馨的亲子互动成为趾高气扬的刻意说教。

趋于平等化、抛弃情绪化的沟通是家长朋友、教师同仁能够窥见学生内心秘密的有力途径。

教育不应过于停留在“我为你好”的观念,而是也要适当考虑学生喜爱与天赋的选择。

我发现如今的很多儿童美术、书法、摄影类作品,已经超过他们那个年纪的认知,虽然存在天赋异禀的个别情况,但也不排除有专业家长代笔。

当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转移到第三课堂,那么会不会存在学生正在丧失对于艺术的鉴赏与创造能力,对于生活的观察与记录能力,对于情感的感知与反馈能力。

第三课堂的作用,不在于给予学校呈现出更多更好的纸质材料,而是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契机,去真诚参与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往小了说是基本技能,往大了说极有可能成为夺人眼球的智慧体现。

勤劳、节约等传统美德需要在户外课堂中逐步渗透,分析对错、完善流程、总结收获,对于家长或者老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不可说教、不动神色、不言过错是成年人干预的基本准则。

学生真正学会什么、或者明白什么,哪怕只有一点足矣,因为参与比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