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邦耀

美篇编缉 制作:梁宝平

背景歌曲:学兵之歌(学兵5连文艺班集体创作)

演唱:三线学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兵连旗,永远飘扬

【编者:三线学兵在三线建设中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2018年,中央宣传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201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三线精神——再艰苦也没人喊苦喊累”一文,进一步对三线精神作了充分肯定。2021年,陕西省委亦将“三线精神”载进了党史第二卷。】

社会需要精神支柱,人民需要精神激励!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唤。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陕西,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蕴藏着丰富的精神矿藏。

在隆重纪念襄渝铁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之际,“三线学兵精神”这一陕西特有的精神富矿又一次被人们认识、挖掘和弘扬,这是对昨天的告慰、对今天和明天的启示,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三线学兵”,一个曾经激荡万千青少年心扉的称谓,一个曾经为三线襄渝战备路而不怕牺牲的团队;一个曾经创造“三线学兵精神”的团体;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铁血集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近三年的学兵生活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军队条令条例》规范着我们的一切行为:紧急集合,穿衣、打背包,动作要快,不能迟到;负荷拉练载重要够标准,不能掉队;内务要整齐划一,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完不成任务几夜不能出洞(炊事班送饭进洞);不许下汉江游泳;不许用粮票与老百姓换馍吃,不许……

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曾有太多的不解,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施工任务,这些纪律和要求似嫌多余和苛刻。

军代表特别要求我们过“三关”即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一切以部队纪律严格要求。学兵,集中了兵的艰辛,却少了兵的荣耀。他们都是受毛泽东思想教育长大的年轻人,最怕人说“落后”。在后来的学兵生活中,打隧道遇到险情,学兵们总是说:“这危险,我来上!”搞施工碰到难题,大家习惯说:“这困难,让我来!”谁退后就感到羞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当时物质匮乏,学兵们饿着肚子干着超强体力的活,但精神境界却很高。“加快建设襄渝线,彻底埋葬帝修反!”“身居深山沟,胸怀五大州”“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上三线与家远了,与毛主席近了。”“火车不响不回家。”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式。

绝大部分学兵两年多没回过一次家,现在,有些年轻朋友听了我们的故事,说,你们怎么不跑呢?学兵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战斗。包括女学兵,落下了妇科病或终身不育。

学兵每月只有13元津贴,不及现时酒店里的一道素菜,但同学们对毛主席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了早日修好战备路让他老人家睡好觉,个个英勇奋战,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

吳南、丁萍、马鸿燕等一百多位战友,他(她)们为了三线襄渝铁路建设,定格在了永远的18岁,还有许多战友落下了终身残疾,这些,历史会忘记他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学兵修建铁路,这是铁道兵和陕西省在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他们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一大生力军,是铁道兵和陕西省特有的群体,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有的,他们有别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建设兵团生活,在近三年血与火的奋争中,有118名三线学兵长眠于巴山汉水之侧。

1997年,著名作家陈忠实在《魂系襄渝线》的序言《踏过泥泞》中说:“在那场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三线学兵连的学生们却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伟业。襄渝铁路铺摆在秦岭巴山汉水之间,20年来火车日日夜夜穿梭往来,这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在学兵战友的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是三线学兵那段艰苦岁月,最难磨灭的是三线学兵在生死苦难中塑造的“三线学兵精神”,它所容纳的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和互助友爱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和延安精神、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铁路史和青运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便是学兵们的精神财富,50年了仍弥坚如新!

时光倥偬,青春不负。

不朽的学兵精神,不老的青春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回大巴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魂系襄渝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宝平小传

梁宝平,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