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妇孺皆知、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特别是他在乌江自刎而死最为激昂悲壮,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多次被改编成戏剧和影视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他的死,后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他虽然战败,但死得壮烈,尽显英雄本色,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乌江》中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高度赞扬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另一种认为项羽宁愿自刎也不肯过乌江东山再起是缺乏自信和勇气的表现,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对于项羽不肯过乌江而自刎感到惋惜和失望。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而选择自刎呢?几千年来,普遍的说法是,项羽因战败而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选择自杀,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于楚国将门贵族,他骁勇善战,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但项羽为人十分自负,喜欢独断专行,这也是导致他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在司马迁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被刘邦打败后,带领八百士兵突围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日后可以东山再起报仇雪恨。然而项羽却笑着说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意思是说,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西去打天下,如今无一人生还,就算江东的父老兄弟们能够理解我,依然尊我为王,但我又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自己心里也深感愧疚啊!于是项羽拔剑自刎。司马迁的这种说法后世流传很广,因为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与项羽死亡的年代只差70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项羽之死情真意切,慷慨激昂,因而后世有关项羽自刎的原因大多出自于《史记》。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项羽并不是因为无颜面对家乡的父老兄弟而自刎于乌江,他不是不想过乌江东山再起,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渡江的机会,因为他在定远东城就已被“搏杀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经过详细论证,指出《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之死的文字只有两处,一处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但这与后面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执意不肯渡江相矛盾。另一处是”乌江亭长船待”,但又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乌江离东城有一百二十公里。这些前后矛盾的说法,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录上的错误。

依据《史记》、《汉书》中《灌婴传》的记载,垓下之围中,项羽带领八百士兵突出重围,逃往江东,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他的目标是渡过乌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但是没想到他逃至东城时却被汉军包围,混战中被灌婴杀死,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来到乌江边,也不可能自刎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不再让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史记》中记载,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百姓和士兵痛苦不堪,于是项羽对刘邦说:“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希望他们两个人通过决斗一较高下,不要再让黎民百姓跟着受苦,这说明项羽有悲悯苍生的胸襟。当项羽战败来到乌江边,想到他如果渡过乌江以后东山再起,与刘邦重燃战火,天下百姓还要再一次经过战争之苦,于是他选择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结束这场战争,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安稳的世界。

但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项羽的性格。项羽好战、残暴,他曾经坑杀了20万秦兵,火烧阿房宫3个月,是一个暴虐冷血的人,不太可能为了百姓疾苦而选择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项羽因为什么不肯过乌江,他的失败和死亡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是一个骄傲自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而又意志力薄弱的人,这些才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壮烈,但也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