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营销号们拼命给湘菜贴上辣的标签,要不是广告法不允许,恨不得用一连串的“最”写个排比句;而行业里不少文化研究者和从业者们则在使劲儿解释“哎呀湘菜真的不只有辣”“湘菜是很多样性的”。
的确,湘菜多样性,就像一个“双面娇娃”,除了可以兼容“辣”与“不辣”的对立,仅看它身上辣的一面,表情神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头把交椅”:酸辣
若要论湘菜的辣,头一个还得是酸辣,甚至在湖南人的餐桌上,酸才是更久远的存在。作为国宴名菜,东安鸡就是湘菜当中最典型的酸辣菜代表。
不过,相比于醋单刀直入“杀入”的酸味,湖南人更偏爱各种坛子菜低调内敛的发酵酸。经过腌制、发酵的剁椒、酱辣椒、泡椒……光是辣椒,湖南人就玩出了不少花样,让时间赋予的滋味奠定了酸辣的基础。
辣的选择相对简单,但湖南的酸可是千变万化。同样是浸泡在坛子中,食材可大不相同。从最日常的酸萝卜、酸豆角、酸菜,再到地域特色鲜明的常德醡辣椒、湘西酸肉,这些味道深深地刻在湖南人的记忆里,它们丰富了湘菜的酸辣味型的食材搭配,再经过烹饪者们的炒、煨、蒸等方式,形成了湘菜独特的个性特征。
无论如今名声在外的剁椒鱼头,流行于街头巷尾湘菜馆子的酸萝卜牛百叶、酸辣墨鱼仔、酸包菜肉泥、酸辣鸡杂,还是包含传统手艺的酸辣海参、酸辣墨鱼片、酸辣荔枝鱼卷,酸辣在湘菜当中几乎是穿越古今、打破圈层的一种味型。
“地主之谊”:鲜辣
适应当下生活节奏、同时也是极容易被推崇的另一种湘菜之辣,是鲜辣。它更贴近印象中关于湖南人性格的形容,风风火火,爽快直接。相对比酸辣的绵延悠长,鲜辣大多来源于新鲜的青、红辣椒,与新鲜的猪肉、鸡、鸭等搭配,调味和烹饪环节相对简单,辣度可轻可重。
像辣椒炒肉、青椒炒鸡就是湘菜当中鲜辣的代表。正因为是就地取材,所以鲜辣味型的菜,通常要以主食材为调味核心,突出食材新鲜的优势。
“内有乾坤”:香辣
利用油汁混合调味料或其他香辛料的配合,或经过大油的煎、炸,抑或用小锅烧、煎等方式,把握火候,激发出食物的香味,使之与辣椒之味能够很好的融为一体,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香辣菜。当下流行的香辣蟹、干锅牛蛙、吊锅肉等类型的菜,都算是香辣味型的体现。
如今五花八门的调味料,让香辣味型的呈现似乎变得简单,但在传统菜品中,这种味型其实很考验烹饪功底。例如香辣麻仁鱼条,就先要将桂鱼切条,调制蛋糊,再对鱼肉进行挂糊上浆,经过油炸,还要会调制兑汁芡,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做不好这道菜的。
“百变星君”:麻辣
麻辣并非川菜独有。在辣椒尚未传入中国之前,花椒、胡椒都是湖南人制辣的重要方式。有了辣椒之后,这种叠加在一起的奇妙,让菜肴的口味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感。
除了更多人熟知的麻辣仔鸡,在《湘菜集锦》中还记录了麻辣羊肚丝、麻辣肉丁、麻辣豆腐、麻辣冬笋尖等不少麻辣味型的菜肴制作方法。
麻辣味看似嚣张跋扈,但在湘菜当中,不仅可以“占山为王”,还能“俯首称臣”。凉拌菜陈皮牛肉中,就是利用炸过牛肉的底油再炸花椒取其香麻之感,而干辣椒的使用也同样十分克制;结合葱、姜、料酒等传统调味料,与陈皮一起将牛肉煨至牛肉松软。
麻辣在这道菜当中的体现十分微妙,好似在纱帘背后轻轻起舞的女子,只见其窈窕的身影,却不会站在你面前抢夺视线。
“方寸之地”:糊辣
此糊辣非大众熟知的“胡辣汤”。这种味型在云贵地区和四川地区的流行程度,以至于更多人看见干辣椒只觉得“这不川菜嘛”,殊不知它在湘菜当中也有一定体现,尤其在湘西山区较为常见。
它的辣和糊都来自干辣椒,干辣椒经过炸制后略带轻微的焦糊味,是一种特殊的香味。在某餐厅中,糊辣肥肠的做法就是利用晒干的黄椒来赋予肥肠特殊的香味,而提前将肥肠炒制起泡略带焦香的做法,也让两个食材之间有了呼应。
“剑走偏锋”:姜辣
在诸多以辣为基底的味型中,姜辣算是最具个性的一种。资料上说,它起源于岳阳地区,来得霸道又野蛮。他甚至跳脱出了味道的概念,成为了一类菜品烹饪方法;对于未接触的食客来说,仅从视觉观感考虑,还可能产生怀疑,“这全是辣椒和姜……该从哪吃起?”并非以配料充数,而是这道菜本就如此。
因为它打破了烹饪当中最讲究的食材主辅关系:为了能够营造出浓郁的姜辣味型,就必须要用到大量的干辣椒和老姜,甚至要盖过原本作为主料的凤爪、猪脚鸡、鸭等食材。
虽然辣的类型众多,但翻看《湘菜集锦》,它真的不是湘菜味型的主流,就拿猪肉来说,前十个菜里竟然没有一个能看到辣椒的影子。但不可置否的是,湘菜也的确因辣闯遍全国。
不过,既然湘菜能够站稳辣文化菜系的霸主地位,其实不用刻意避开这个标签,再碰见说“湘菜就是辣”的,倒是可以顺着话茬往下聊:既然你对我的印象是辣,那我干脆给你展开说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