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乐生

墟市,乡村集市,也叫“墟场”。古时,日中为市,以便贸易。墟市是乡村文化聚合之地。笔者的家乡在万泉河畔,傍河有个墟市叫“牛轭曲”,后来演变为文曲墟,再到今天的琼海市万泉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牛轭曲”,顾名思义,像牛轭的巷,似拱形的墟,名字虽俗不雅,却是孩子们的天堂。每逢赶集日,小孩子从父母那里要到几个铜板或几分钱,便钻入街市四处买吃的,围观临街火炉油炸的煎堆(麻团),观看现煎现卖的印钱粿。

对于“牛轭曲”历史,早年的康熙《定安县志·墟市》并无记载。查光绪《定安县志·墟市》“小市附”条,才找到“牛轭曲市”,末尾有“在多河图,原集路巷门,今移此”。多河图是行政区划,大约在今天的琼海市万泉镇,至于“原集路巷门”在何处,不得而知。

光绪三年(1877年)着手修志至今,不过145年。当年乡贤聚会,谈及孔子“用世致治”幽然叹息“朝无材官”“泽无大盗”“市无良偷”。考虑到“牛轭曲”,名不正言不顺,难出贤能才士,于是集思广益,商量改名。

那时,多河图下辖72个村庄,算来人口并不少。于是,革故鼎新,整治街市,张榜公告,兴建农贸市场,奖赏才能之士,议改墟市之名。有儒士献联:“文曲呈光,普照南天世界;河图瑞玉,大开中水恩波。”得到坊间的一致认可,于是,“文曲墟”应运而生。

地方之盛,系乎学校;人才之兴,本乎教育。光绪末年,实行新政,锐意变革,改书院为学堂,兴办新学,高潮迭起。文曲乡绅磋商,作为父兄不相时而变,有愧子弟,也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兴办新学。后来的宣统《定安乡土志》记载了这一文教盛事:“距城一百五十里,多河图文曲村有公立多河两等小学堂,校舍由图坤劝捐建造。”

文曲墟有著名的“曲瓦”“竹器”,是有名的竹市。周边乡村盛产黄竹、白粉竹等,一般于卯时(凌晨5时至7时)在今万泉中学旁边的大榕树下开市,交易时人声鼎沸。

当年日军侵占文曲,街市萧条,买卖停滞,商家无法维持生活。日寇心狠手辣,强拆临河几间商铺,建起炮楼,把黑森森的枪口对准民众。但是,村民蒙朝烈仍然在太阳旗下打拳卖药,张扬中华武术,招徕四方顾客,一点都不惧怕日军。

日军中队长黑田中佐看到蒙朝烈拳术灵活,门路开阔,便指使日军曹长暗中袭击。其时,蒙朝烈专心致志打拳,冷不防被日本曹长从一侧跳出将他拦腰抱住,狠命一摔。蒙朝烈临变不乱,一个筋斗跃起,安然着地,被黑田中佐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取出一叠钱币,令五个日本士兵下场与蒙朝烈比武,并且声言,赢者奖钱。蒙朝烈无法回避,便欣然应允,几个回合下来,就把鬼子累得直喘气,然后伺机避实击虚,将日军士兵摔成一团,引得观者大笑。由于日军恼羞成怒,蒙朝烈在文曲无法安生,只好躲到定安岭口、翰林一带谋生,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回到文曲。

1973年9月14日夜,一场前所未有的超强台风在琼海博鳌登陆,大风所过之处,房屋倒塌,断垣残壁,惨不忍睹,文曲墟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隔河选址,新建墟市,并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乡镇——万泉。

再后来,新时代新政策新气象,给万泉镇带来了新变化,一个崭新的城镇开始凸现:临街藻饰,青砖镶贴,外层二楼,骑楼风格,加设檐廊,特色明显。

放眼万泉新街,哪里还有当年的“牛轭曲市”?原先的“墟场”消失了,昔日的小吃摊让位给新设立的茶店。夹街店铺,整齐划一,立面装饰,清新雅致,一座新城突起。

店外,车水马龙;店内,琳琅满目。新落成的农贸市场通透、明亮、干净,各种摊位错落有序,猪牛羊肉、水产海鲜、时鲜水果、节令蔬菜等摊位竞相招客……

万泉中学的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原先的晨间竹市也已消失,对岸被台风毁掉的文曲旧墟与万泉新市隔河相望,一切已成为乡野村老的淡淡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