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一个冬天,朝鲜东北部,“朝鲜的屋脊”——盖马高原上,寒冬冰雪,零下四十度的夜晚冷冽刺骨。就在这寒天里的屋脊上,一场扭转朝鲜战局的厮杀,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了长久不灭的痕迹。

长津湖战役,从11月27日持续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忍受了近一个月的严寒、饥饿和疲劳,完成了驱逐美军、收复三八线以北东部广大地区的任务。这场战役,为何被双方都作为典型战役却又讳莫如深,又为何让美军在多年之后回忆起,仍胆战心惊?

一、长津湖战役前的背景和双方准备

1950年9月,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兵分两路,从南北两边进攻北部,左右夹击,朝鲜人民军被打退,平壤陷落。

而由于联合国军公然越过三八线,侵犯中国边境,10月份,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打响了反击美军的第一枪。为了遏制占领平壤后联合国军的进攻势头,中国紧急调出民志愿军第9兵团,进入朝鲜半岛东部,进行作战。

东线作战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长津湖战役,顾名思义,主要战场就是长津湖地区。长津湖位于盖马高原,盖马高原平均海拔有1200米。观众朋友们应当也可以从“朝鲜的屋脊”这个称呼中,大致推测出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光是气温低,冬季、夜晚尤其寒冷,这样的山地地形,高低起伏,峰谷众多。

美军进入长津湖地区后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位于长津湖的西北、东部和南部,即柳谭里、下碣隅和新兴里三地。美军企图通过这样的分兵战略,为继续北犯打下基础。根据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地势,以及从如进攻平壤一般的夹击策略来考虑,美军这样的分兵有一定道理,也算是因地制宜。

但,最擅长利用环境的,往往不是装备先进的军队,而是武器相对落后、却因此而富有经验和智慧的一方。会因地制宜的,当然不止美军一个,像盖马高原这样的山谷地形,恰恰是志愿军进行伏击战的好地方。

进入东线的志愿军第9兵团,曾是解放战争第三野战军主力之一,本应调往山东进行训练,但由于联合国军的突然行动,被紧急调往朝鲜进行抗击。

11月初,第9兵团入朝后,按照突然袭击的作战计划,在美军的严密侦察下隐蔽行军,悄悄进入了战区。又依据“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作战策略,在进入长津湖地区之后分别对西南、北部以及美军分兵主要集中的柳谭里、下碣隅和新兴里发动攻击,切断美军部队三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将美军陆战第一师以步兵第七师分割为五段。

至此,在战役开始之前,志愿军成功将敌军兵力分散隔离、形成各个击破的有利局势。

二、长津湖战役开始及经过

1950年11月27日,美军在一条窄窄的山间小路行进,延伸成50公里的长队伍,正当他们疑惑“总觉得有眼睛盯着我们”时,山林中突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声,随之一大波军队横空杀出,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志愿军开始全面包围柳谭里和下碣隅,柳谭里被左右夹击,新兴里的美军也自顾不暇,三地根本无法相互支援。美军用了整整一个白天,也没能打通被志愿军切断的各部通道,而由于携带的机械化装备,美军全军的行进时速也只有500米。

柳谭里,驻扎的是美军的主力兵,兵力比战前预计的要多出整整一倍,而新兴里地区驻扎的美军又是赫赫有名的“北极熊团”。此时志愿军和美军兵力对比上,是4:1的优势,但由于入朝仓促、隐蔽性导致后勤供给受限、以及极度寒冷的环境所带来的饥寒交加,导致志愿军人数大量减少,再加上装备硬实力根本比不过美军,所以虽然伏击策略和突袭暂时占领优势,但战斗很快就进入了僵局。

28日,进攻柳谭里受挫的志愿军,转而攻击另两边美军部队,但由于美军团团围住据点,志愿军一时无法进一步攻击,美军也暂时无法突围。

美军向南撤退的战略要地,就在下碣隅,这里也是对于美军来说决定不能落入他手的地方。除了陆军1师的坐镇,29日,美军还派遣了1000多人和100多辆战车的部队,试图援助下碣隅,保住这个重要关卡。志愿军连续打退了美军8次的猛烈进攻,大大减缓了这支部队的速度、削弱了其援军的力量。最终这支部队,只有三成的兵力,成功地抵达下碣隅里。

30日,志愿军再次向新兴里的美军31团发动进攻。这是志愿军27军242团,和有“北极熊团”之称的美军部队的战斗第三天。“北极熊团”是美军陆军部队一个团级战斗力,团旗上印有北极熊的图样,这个称呼来源于该部队一战时参加对苏俄干涉作战,是美国十分骄傲的“王牌”军队之一。

但与之对阵的志愿军242团,也是我们的“王牌”之一,也因此有人称这场战斗是“王牌对王牌”的作战。在27日发起第一次进攻时,242团就切断了新兴里和后勤保障区的联系,突入敌营,歼灭数人。但由于美军炮火密集强大,天亮不利于我军发挥,美军趁势反击,志愿军又暂时撤退。第二日夜晚的进攻也由于敌军火力压制而未能取得明显成效。

直到29日凌晨,美军将领麦克莱恩,在转移部队时竟将志愿军误认成援军,从队伍中出来,朝我军大喊,随之连中四弹,不治身亡。第二天,休整好的志愿军,再次吹响号角,喊出震天的口号,冲向已经群龙无首、即将弹尽粮绝的美军。战胜后,这个“王牌”团的北极熊旗帜,被我军班长张积庆拿来裹行李。现在被收藏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12月1日,美陆战1师突破了重围,向南撤退;4日,柳谭里美军在志愿军的追杀下艰难地撤回了下碣隅;6日,美军全面撤退,临走前还不忘烧毁下碣隅所有的后勤物资。

美军撤退的道路上,有一座桥,位于古土里,是美军过长津湖的唯一必经道路。为了切断美军的逃跑路线,志愿军曾两次炸毁桥面,但美军的工兵竟然两次以惊人的速度修好了炸毁的部分。最后我军干脆炸毁桥基,但美军居然直接运来组件现场搭桥。不得不说,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军队素质,在逃跑的时候,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志愿军20军始终按照命令穷追不舍,但援军26军迟迟未能及时到达,最终没有阻挡住美军撤退的步伐。24日,美军撤离兴南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志愿军收复了朝鲜东部广大地区,也扭转了朝鲜战役的局势。

三、伤亡及争议

之前提及,由于加入战争的紧急性,以及战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志愿军因为冻饿,不战而损失了许多人。因为隐蔽的需要,后勤保障补给也严重受限,只着单薄衣衫的志愿军,在加入战场的途中,就失去了许多战友。

而在美军下碣隅突围的作战过程中,在黄草岭1081高地,战斗打响以后,本应从埋伏圈里冲出突击美军的志愿军部队,却毫无声息。直到逃跑经过的美军,骇然发现,在一片雪地上,趴着一队手握枪支和手榴弹的敌人,似乎正要一跃而起。

美军赶紧举起枪准备反击,却又奇怪地发现,这群人只是摆着要进攻的姿势,居然一动不动。凑近仔细一看,原来,所有人都已经被冻成了“冰雕”,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雪地上。这样的景象,给他们留下了极为震撼而深刻的印象,在战争结束以后,回想起这一幕,还充满着胆战心惊和敬佩的感情。

寒冷、补给不足,加上美军强力的火炮,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伤亡十分惨重。当然,美军也因冻死冻伤损失七千多人,伤亡总数也达到一万八千人。不过由于我军受到的巨大损失,有一些观点认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似乎不属于中国。西方媒体甚至说,美军在重创志愿军后撤退是“道德上的胜利”。甚至还有人以为,长津湖战役根本没有必要,只要西线胜利,东线的美军自然而然会撤退……

暂且不说胜利到底属于谁,从一开始否定战争存在的观点,是否有着直接否定了战中牺牲的战士、以及战争带来的意义的嫌疑?“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的状况下,实际上也容不得过分的深思熟虑,所谓的三思三思再三思。

再来分析,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到底由哪些,或者哪个因素决定呢?私以为,只要达成了战斗的目的,那么这场战争,无论伤亡多少或是带来了多少负面影响,至少这场战争本身,是胜利的。而那种“道德上的胜利”的诡辩法,自然不被现实接受。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艰难,但又光荣的胜利。这胜利来源于中国军人不畏困苦、迎面严寒饥饿、不怕牺牲的精神,这胜利的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中。

当志愿军第9兵团回国时,将军宋时轮下车,面向长津湖,深深鞠躬,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