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大桥古镇镇扬街(原河西仁寿街)、宣场街(原宣家场)位于白塔河西边,东西走向,东起白塔河西岸通江路,西至大宜路,全长500米左右。河西片由于隔河的缘故,老街上人对这边了解甚少,但河西却有3家县属大集体、1家国营企业,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古迹。
/ 八十年代的河西 /
从老永济桥向西就是镇扬路,漫步在明清条石街上,仿佛又回到从前。八十年代河西基本都是民宅,桥西50米便是柳制品厂,记得小时候每年都到路边找柳条,然后把皮撕了,集中起来卖给柳制品厂。当时柳制品上的生意红火,厂里的工人根本来不及做,好多家庭便拿回家制作,换取一些零用钱。1952年组建大桥柳器生产组,1958年更名为大桥柳器厂,1969年更名为晶体管厂,1979年柳制车间划出成立江都柳制品厂,晶体管厂更名为江都家用电器厂,1985年江都柳制品厂与北京化工研究院成立江都京江化工厂,1986年工贸联营江都柳制品总厂成立,1990年搬迁至车站西路,直到2001年,改制为永泰工艺品有限公司。
下桥沿着白塔河西岸向南便是大桥农机厂,里面铁锤的敲击声、锻床的撞击声,从早到晚都不停。1952年春,大桥镇由夏记铁匠铺、王聚兴木匠店等20多人组织起来建立了大桥铁木竹生产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联社,1958年后改为大桥农机厂,1985年更名为江都无缝钢管厂,1990年搬迁至车站路23号。
沿着通江路继续南行便是大桥油米厂,油米厂应该是大桥每户人家都要来的地方,农忙季节农村人来用稻谷换米,用麦子换面粉,街上的居民户,凭粮油供应票来打油、买米。还有的用大豆来换食用油,大豆饼更是农家购买回去作为农肥使用。油米厂建于1954年,由大桥恰和油坊、徐振益油坊合并而来,最初称大桥碾米厂。1959年,大桥电灯厂、大桥油厂、嘶马同和油厂、嘶马米厂统一合并为大桥油米电厂,同年底大桥电灯厂划出,定名为大桥油米厂。企业性质为国营,隶属江都县粮食局。1992年10月,大桥油米厂撤销,与区粮管所、大桥粮站、大桥粮油交易所合并组建大桥粮油经营公司。
河西继续往南是江都县第一运输公司:1953年成立大桥木船运输社,将大桥20 多条小木船组织起来,1955年,木船社和搬运站合并,成立大桥运输公司。1959年,成立大桥运输合作社,中闸搬运小组划出。1963年后,逐步发展机械化,木船改机帆船,1978年,增设大桥镇河西前进新村经营场地一块,画积2855平方米,1984年改名为江都县第一运输公司,隶属县交通局为县属集体。1985年底成立江都县联合运输总公司大桥营业站。
/ 曾经热闹非凡的河西 /
大桥河西的繁华追溯到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几个寺庙皆集中于此,在光绪、民国江都县志中均有明确记载。
法源寺座落大桥镇河西(现镇扬村镇扬组),建于明朝。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屋宇鳞次栉比,与紧邻都天庙合计房屋九十九间半。大门外一条宽阔的甬道长约一百米,直抵南方大路,甬道两旁苍松翠柏成行。大门内银杏一株、第二进门上端竖“敕建法源寺”石额一方,门内向南供弥勒佛,背后为韦陀塑像,东偏设一蒲牢,西偏有粮仓。与第二进并列有楼一幢,供关帝像。第三进五间为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供观音像,两侧为十八罗汉,背后千佛岛。正殿两旁有廊房,东为厨房,西为众僧宿舍,殿后均有厢楼。第四进五间为客厅,上有匾额数方,东与客厅通处有楼三间,后有翠竹万竿,古树数株,客厅西有屋三间,为主持住屋,天井中植古桂一株,牡丹数丛。后有一院,有玉兰一株,大可合抱,山茶一株,开花时红白相间,相映成趣。再后为西厅,上有徐梁书“莲社停云”匾额,旁有张春雷木刻楹联∶“地识初真隔江山色开门见,源寻来派流水桃花自古闻”。
光绪江都县志记载法源寺
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法源寺还有过光辉的一页。1926年北伐军曾进驻大桥,开展民主革命,当时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大桥区党部曾在法源寺西花厅办公。此后在法源寺附近还建筑了中山纪念堂,一度交由法源寺僧人代管。1939年陈毅同志渡江北上到大桥镇时,曾亲自拜防过开元寺和法源寺住持,做宗教界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留下一段佳话。
法源寺鼎盛时期有僧侣数十人,且时有挂单云游和尚栖息。民国期间先后主持(方丈)为寂光、道月、西年。民国期间曾放戒数次。临近解放,僧侣逐渐走散,仅存三、四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部分被拆除,1949年全部拆除。
都天庙,座落在大桥镇河西,位于法源寺东侧,与该寺紧连,亦建于明朝。大门额“都天庙”三字楷书系史致俨所写。门上彩绘神茶郁坠像。第二进为万年台(戏楼),天井有银杏两株,东有廊房五间,为看戏客座,东与戏楼并列有屋三间,供天花娘娘、土地等像。后即正殿,供部天 ·(张巡)塑像。两旁有南霁云等像。殿东又有屋三间,亦供佛像数尊。殿后三间与法源寺通,供都天画像,上有楼,供都天娘娘像。庙东有屋五进,后进有楼与娘娘楼通连。都天庙无僧侣,出法源寺方丈总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拆除。
财神庙位于大桥镇河西大河岸边,前后两进,建于清。大门刻“财神庙”石额。前进空置,后进供财神像。该庙颊败不堪,后经修葺,稍有好转。古历正月初五传说为财神赵公明生日。是日子夜起,全镇各商贾及较多居民齐集于此,烧财神香,祈求神灵庇佑,恭喜发财,人群纷至沓来,终日不断。舞龙灯者亦于是日争相来该庙歌头香,时有争执。除正月初五外,全年无香火,极为冷落。解放后,此庙开过铁匠铺,办过瓶套厂,1965年拓宽大桥河道时拆除。
龙王庙位于大桥镇河西大街(今镇扬村北河组),建于清代中叶。前后三进,中进供龙王像,两旁廊柱上雕游龙戏水刻,殿内另有奇形怪状海神像数尊,前天井有银杏一株,后进三间较宽敞。无和尚,仅有一群众代为照管,常年无香火。旧时,如逢夏季天旱无雨,偶亦由地方士绅牵头,举办龙王会,祈求降雨消灾。民国后期,这里亦曾设道会门一所。
中山纪念堂: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党大桥区党部将江中翁来的两根精木变卖,同时将都天庙东侧庙产(里面设有大机布厂)征收进行翻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孙中山赴世纪念日前建成。并于此举行了“孙总理逝世六周年纪念大会”。中山纪念堂占地约八百平方米,三进平房,最后一排楼房与都天庙相连,有小门可通。创建之初,每逢孙中山诞辰和逝世纪念日,都举行纪念集会。约三四年后,中山纪念堂交法源寺代管。中山纪念堂后成为教育场所,壮丁训练班,“平民学校”,大桥初级小学均先后设校址于此。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军侵占大桥,学校停办。中山纪念堂仍交寺庙管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伪军撤离大桥,为防止日伪军重犯大桥进驻该处,新四军地方政府率领群众将其拆除。
大桥大明电灯公司:民国十四年(1925),徐乃佐独资一万银圆,购置16马力14千瓦直流发电机组一台创办大桥镇大明电灯公司,厂址设在现在河西镇扬村。发电供区公所、部分商店和居民照明,开大桥镇居民用电照明之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日军侵占大桥,该公司被迫停办,机器设备被日军拆除运走。
镇扬民办初级小学:1952年大桥小学撤销东分部,校舍移交给县师资培训班。西分部单独建校,校名为大桥镇镇扬民办初级小学。1953年暑期,镇扬民办初级小学又并入大桥小学。1969年春拆除大桥小学南分部校舍6间,由胜利大队筹建新校舍,校址在宣场队,新校舍15间,大桥河西的小学生全部进入胜利大队小学,1981年仍并入大桥中心小学。
始建于明朝的寺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曾经的辉煌不言而喻,在全国均在大量开发旅游资源的今天,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考虑重建法源寺、都天庙,逐步恢复古镇大桥的名胜古迹,给大桥带来更多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古镇大桥旅游、参观。
PS:感谢大桥白塔微信群的老乡帮忙共同回忆八十年代的大桥街景!文中历史故事、部分图片来源于大桥历史研究专家及不动产文物数据库!如对文中描述有异议者请留言指正,或加作者微信627091048进行沟通,欢迎更多喜欢大桥古镇文化的朋友、老师、专家一起探讨研究!不为别的,只因爱家乡、爱古镇、爱大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