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点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运输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卢作孚,也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接下来,让我们从他的纪念馆开始,感受一位爱国实业家的卓越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址:北碚区朝阳街道文星湾一巷

◎简介:卢作孚纪念馆占地3300平方米。馆内集中展示了卢作孚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抗日救国、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等事迹,展现了一位实业家的爱国情怀。

◎人物:卢作孚,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

Historical shot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湖北宜昌一片混乱。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各条街道上,挤满了从前方撤退下来的公职人员、教授、学生、难民以及军官士兵。而在城外的江边,密密麻麻堆放着从前方各地抢运撤回的各种物资器材,几乎是国家兵工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全部家当。大家都在急切地等待一个消息:“何时能上船走?”

10月23日,卢作孚由重庆飞抵宜昌,连夜在船上召开紧急会议。随后,在日军的炮火下,他率领民生公司员工经过40个日夜的抢运,把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物资经三峡抢运到四川大后方。这些企业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就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在纪念馆的“抗日救国”主题部分,我们能看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问题探究:

01宜昌大撤退也被称作“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时的物资抢运面临哪些困难?

02除了这次紧急抢运,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还做出过哪些贡献?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China Ship K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3年,卢作孚出生于合川一户贫苦人家,辍学后自学成才,先后担任过教师、记者、主编。1925年,他创办民生公司。当时的长江航运一直为外资航运公司所把持,卢作孚靠着一条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从运营合川沿嘉陵江而下到重庆的短途航线开始起家,通过兼并、化零为整,将民生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企业。

几年后,他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企退出长江上游。此后,民生公司相继在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设立分公司,从一条70余吨的客船发展到130多条共36000余吨的船队,而卢作孚因此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船王”。1944年美国杂志《亚洲与美国》如此评价他: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问题探究:在纪念馆的“创办实业”主题部分,让孩子了解民生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怎样的代价?

Vanguard

虽然卢作孚是合川人,但人们仍尊称他为“北碚开拓者”“北碚之父”。

在卢作孚纪念馆里,有一幅手绘的北碚城市局部规划图,上面按照比例布局了中学、体育场、江边花园、滑翔机场、城市道路等等,这是1927年卢作孚聘请丹麦规划师守尔慈制作的规划。在随后20多年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中,这些图上的规划一个一个在北碚落地。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北碚是一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偏僻村庄,又正逢四川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不聊生。1927年2月,已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卢作孚被任命为峡防团务局局长,北碚成为峡防团务局局址。

在肃清匪患后,卢作孚决定走实业救国的路线,以民生公司为后盾,从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创办文化和社会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十几年间,他带领民众修铁路、开发矿业、兴办银行等,重视文化、教育、市容市貌的建设,把北碚从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型的城市。抗战时期,北碚聚集了3000多位专家学者,被称为“战时中国最大的科学中心”。

◎实践行动:到北碚街头小巷走一走,感受卢作孚当年营建北碚的痕迹。如今繁华的中山路与始建时相比,道路结构没变;抗战时期引进的法国梧桐依然遍布全城,枝繁叶茂;如今的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就是当年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家民办科学院……

◎纪录片:《卢作孚1938》《大后方》

◎书籍:《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文:张晓宇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090-1091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