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经历过三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川渝人口锐减,清朝为了恢复生产和人口,施行的“湖广填四川”;第二次是民国后期,外战失利后,重庆升格为陪都后的人口大量迁入,第三次便是三线建设,也是这三次迁徙,成就了重庆移民城市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时期是重庆最近的一次人口,工业迁入,当时为了适应复杂的国际形势,战争爆发后能够确保工业体系的安全,进行的工业大迁徙,重庆是最大的受益者,几年内迁入大量的工矿企业,这其中就包括红岩机器厂,位于北碚区歇马镇歇马路东侧,紧邻红岩医院,距离北碚城区不远,只有六七公里,不到20分钟的车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岩机器厂是重庆典型的三线厂,员工人数达到2800多人,在重庆颇有影响力,始建于1965年2月,由河南洛阳拖拉机配件厂、江苏无锡动力机厂和北碚钢铁厂共同组建,主要承担轮船内燃机和柴油发电机组的生产任务,据说当时局势紧张,两家援建单位的员工接到通知后,匆忙赶到重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建成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当时流行的"一厂一小社会"模式,红岩机器厂占地300多亩,规模宏大,厂区内学校、医院、电影院、大礼堂、商店、宿舍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近万人的员工家属涌入,使得歇马,这个曾经偏僻的小镇顿时充满河南口音、江苏口音和重庆话,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多数三线厂一样,红岩机器厂的辉煌时期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的内燃机和柴油发电机组不但要满足国家和部队的需求,还要出口诸如巴铁在内的友好国家,订单数量很多,加上产能又不足,使得生产线长期满负荷运行,尖锐的机器轰鸣声在歇马镇的大街小巷回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初期,三线建设的结束,红岩机器厂就开始走向没落,虽然期间采取过包括“军转民”在内的诸多措施,但终归抵挡不住历史的浪潮,2005年终于宣告破产。不同于其它三线厂,红岩机器厂破产后,多数职工并没有坚守,而是拖家带口返回洛阳、无锡原籍,留下厂房、宿舍孤独地矗立荒野中,任凭风吹雨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遗憾的是,红岩机器厂距离主城区不远,工厂破产后,厂区却并没有荒废,大面积的厂房被拆除,部分建起高楼大厦,部分成为荒地。也剩下一些老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古香,尽管数量不多,依然住满老职工,行走其中,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了那个激情的年代,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