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说人们珍惜时光的这首《金缕衣》,我们从小就会背。可是这首诗的作者,她的名字和事迹,我们却知之甚少。

《金缕衣》的作者是一位女诗人,她的名字叫做杜秋娘。在历史的浩瀚书海中,若不是杜牧见证并感慨于她一生的坎坷经历,作《杜秋娘诗》来吟诵铭记,或许这位奇女子的曼妙身影,就此湮没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唐诗,透过瑰丽又通透的文字,哪怕站在千百年后,杜秋娘那坎坷一生却又奇特的人生经历,亦能于诗中惊鸿一瞥。

01 金陵歌妓,一曲动人

杜秋娘,生长于江南水乡,原本是金陵的一名歌妓

从小就善于歌舞的她,很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写诗填词,并且用歌舞的方式演唱出来,一曲《金缕衣》打动世人,也打动了藩帅李锜。15岁那年,李锜为她赎身,将她带回家。

自此,绝代佳人杜秋娘从金陵的歌舞场退出,成了李锜的一名侍妾。

虽然李锜后院的金丝雀,但这位传奇女子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唐多纷乱,唐顺宗仅在位八个月,即传位给儿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唐宪宗试图削减节度使权利,让李锜升为镇海节度使,同时卸掉盐铁转运使一职,李锜本就野心勃勃,这一明升暗降让他更加不爽,决心一下,就起兵造反了。

然而,李锜空有一腔野心,实力却跟不上,他的兵变还没正式发动,就被亲外甥裴行立抓住,押送到长安,听候发落。

杜秋娘身为叛臣李锜的家中女眷,连带着获罪,被发配到宫中为奴。一向擅长歌舞的杜秋娘,在宫中也难掩她的才华,重新做回了歌妓。

有一次,宪宗在观看歌舞节目时,表演者恰好是杜秋娘。秋娘一曲动人,如夜莺般的歌喉引人注意,而她的原创曲目《金缕衣》更是尽显才华,再看这位“歌甜人更美”的佳人容色绝艳,宪宗也不可避免地动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宪宗宠妃,谋略无双

自此,唐宪宗的深宫多了一位宠妃,秋妃。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杜秋娘还有一个名字,叫杜仲阳,据说是她入宫之后的名字,类似于表字。

嫁给唐宪宗后的杜秋娘,或许开始进入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唐宪宗虽然是位年轻天子,却为人颇为贤明,善用贤能,慧眼识珠。杜秋娘的一身才华,并未随着进入深深唐宫就被掩盖,反而犹如蒙尘的明珠一般,得以重见天日。

虽是宠妃,杜秋娘却时常能伴随宪宗身旁,同他一起探讨国家大事,为朝政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两个灵魂,一见如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秋娘靠着温柔的性格和刚毅的灵魂,让这位帝王为其倾心。杜秋娘有多招唐宪宗喜欢呢?据说,在大臣建议唐宪宗广纳妃嫔、充实后宫时,唐宪宗果断拒绝了,并且直言不讳:“朕有秋妃一人足矣。”

抛开外在的身份不谈,单说从陪笑卖唱,到指点江山的变化,大概可以猜测,这宫中岁月应当是杜秋娘精神上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只可惜好景不长。

03 朱颜辞镜,命途多舛

晚唐的国运江河日下,纵然是再贤明的皇帝,也难以力挽狂澜。唐宪宗不明不白地横死宫中,突然的驾崩,让这纷乱的唐宫更加衰颓。

之后的杜秋娘,虽然不再是皇妃了,但她的生活变化并不是太大,因为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也就是唐穆宗即位后,任命杜秋娘为他儿子李凑的傅姆。在这偌大的深宫中,杜秋娘并没有因为唐宪宗之死而受到冷落,反而能继续过养尊处优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是因此,杜秋娘才将自己的一身才华毫无保留,细心教导和照顾李凑。

然而,唐穆宗荒颓好色,三十来岁就英年早逝,十五岁的太子李湛登基,即为唐敬宗。唐敬宗也不让人省心,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然而,这一切原本与杜秋娘没有多大关系,杜秋娘的“靠山”李凑,这时也被封为了漳王。若是杜秋娘隐忍低调,或可安稳富贵一生。

可杜秋娘并非那种苟且偷安的人,她温柔外表下藏着一颗刚毅热烈的心,她知恩,也图报。

自从进宫以来,杜秋娘目睹了三位帝王不寻常的死,她认为这一切都源于宦官王守澄,抱着为朝廷铲除祸害的信念,她企图联合宰相宋申锡密谋铲除王守澄,并且立李凑为帝,结果意料之中的失败了。

王守澄老早就看破了她的计划,提前做好了对策,擅长歌舞、满腹才华的杜秋娘,又怎么会是老奸巨猾的对手?这一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李凑从漳王的位置被拉下来,因此被贬为庶民,宋申锡也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杜秋娘则被赶出宫,送还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一曲倾城的绝代佳人,宪宗捧在心间的绝色宠妃,如今已成落魄归乡的垂垂老妇。

或许,有人会为秋娘觉得不值,认为她不该为一时的冲动,换得如此落寞凄凉的结局;可若是能重来,想必杜秋娘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她做过歌妓,也当过皇妃,见过恶人的嘴脸,也遇到过善良的灵魂。写出那样通透的诗,拥有那样刚毅又通透的灵魂,岂会为荣华富贵迷了眼?或许只有最后的一搏,才算是对昔日宪宗宠爱的“回报与不辜负”吧。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全唐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