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10月2日上映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电影,而且没什么大腕明星,上映前也没有进行轰轰烈烈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是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但上映十多天,却收获了好评如潮,并冲上了播放热搜榜,这又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号原来关联公众号“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冻,现已开新公众号“老周深度君事28”,敬请继续关注支持】
10月2日上映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电影,而且没什么大腕明星,上映前也没有进行轰轰烈烈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是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但上映十多天,却收获了好评如潮,并冲上了播放热搜榜,这又是为什么?
老实说,一开始老周并没有看好这部影片,从片名就可以知道,这肯定是主旋律影片,而近年来的主旋律影片,要么是太过正面,很模式化的说教;要么是商业化运作借用主旋律的名义,打着爱国主义的大旗来割韭菜,作品质量普遍乏善可陈,何况这部影片讲的是黄继光,这可是当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英雄事迹,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电影《上甘岭》里,就有以黄继光为原型的通信员杨德才,已经在银幕上再现了黄继光的事迹,现在以黄继光为主角,还能拍出什么花来?
但是最近就有朋友向老周强烈推荐,再看看网上的评论,还真不低,于是就专门找资源看了这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一开始,是黄继光在给前线送命令的途中遭到美军飞机的攻击,又是投弹又是扫射,看到爆炸的烟火效果——炸点很小,就是一股小小的黑烟,完全没有大片里的炸点,不管是手榴弹还是炮弹,都是火球翻滚烈焰升腾,极具视觉冲击,虽然看上去场面火爆,但和真实战场上差异太大。战场上的爆炸,除非是燃烧弹,都是这种黑烟团,看着平淡无奇,实际上却充满杀机,满满的死亡气息。看到这样的烟火效果,心里不免一动,可以啊,这部影片有点看头。
影片分为两条线,主线自然是黄继光在上甘岭的战斗,副线则是黄继光参军、新兵训练,两条线相互交织,以穿插切换的蒙太奇手法有机融合。在新兵训练中,口头传递命令,夜间搜索、爬电线杆等科目,都很有新意,表现了黄继光从一个“菜鸟”新兵是如何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通信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甘岭的战斗自然是重头戏,首先是美军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在朝鲜战场美军非常强调发扬火力优势,甚至战争后期还出现了“范佛里特弹药量”之说,范佛里特是美第8集团军司令,他就特别强调火力制胜,完全不考虑弹药消耗,就是不惜以令人咋舌的弹药消耗来保证火力优势,往往对一个连级阵地一天发射的炮弹就高达两三万发,差不多每分钟就要落下20发炮弹!用弹如雨下来形容也毫不为过。片中在美军炮兵阵地的背景上,用字幕标出了美军火炮的型号和所在阵地的地点,这在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中也是很少见的,感觉很专业。不像有些战争片,也不知从哪里淘来的道具,纯粹是个四不像,有点火炮的大致模样能够忽悠观众就成,连《亮剑》里那门经典的意大利炮看外形明明就是一门法国的施奈德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如果干脆叫法国炮,那就一点没毛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继光随着教导员上阵地,要经过美军的炮火封锁线,对于志愿军的补给和联络路线,美军历来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炮火封锁区,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确实有很多志愿军的运输员和通信员都牺牲在美军的炮火封锁区,在封锁最厉害的时候,送上一筐物资就可以评上二等功,可见当时通过炮火封锁区的不易。在影片中对此也有表现,沿途牺牲的战友遗体,虽然镜头表现得很克制,但已经将炮火封锁区的残酷表现出来了。
尤其难得的是,影片中通过教导员的叮嘱,强调了卧倒躲避炮火时,一定要双肘撑地,身体不要完全趴在地上,以免被炮弹在地面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震伤,这样的细节非常真实,而且很专业,在以往的战争题材影视片中很少见到。
黄继光上了阵地,由于阵地上的部队伤亡惨重,于是他和教导员就立即投入了战斗。片中志愿军的武器也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主要使用的是苏制波波沙冲锋枪、捷格加廖夫DP轻机枪(就是著名的转盘机枪,上世纪60年代老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端着转盘机枪扫射的镜头非常经典),片中后来志愿军反击时还使用了带防盾的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基本上完成了苏式装备的换装,所以在上甘岭的志愿军基本上都是苏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的武器也基本符合历史,在片中可以看到M1卡宾枪、勃朗宁BAR自动步枪,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火力点用的则是M2勃朗宁.50(12.7毫米)重机枪,这款从1921年就开始服役的重机枪,在美军中使用极为广泛,不仅装备了步兵,在悍马、步兵战车、坦克甚至是直升机上都有安装,而且直到今天依然还在美军中服役。
还有,黄继光子弹打完了之后,在阵地上捡起枪支——但是几乎每一支都是打完了子弹,这个细节说明当时阵地上的战斗有多激烈,几乎所有人都打完了子弹!而且影片中的志愿军在射击时,不管是冲锋枪还是机枪基本上都是点射,就连郭留诺夫重机枪都是长点射,几乎看不到扣动扳机不停歇连射的情况,这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真正在战场上,除了缺乏训练的新兵,不会有人死扣扳机不放一口气打光子弹的情况,很可惜在很多战争题材影视片里,却很少注意这样的细节,只图哒哒哒连射痛快。
而黄继光堵枪眼的桥段,是他带着伤一路艰难爬行,最后一跃而起,既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多余的动作,就是一跃而起扑倒在射击孔上,确实,这样的壮举就足够了,不需要再有太多的拔高,而且当时黄继光已经多处负伤,也没有力气来喊口号。要是画蛇添足来上几句豪言壮语,既不符合真实,也让人感觉有些假,反而把英雄的壮举给戏化了,冲淡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仅是黄继光的舍身壮举,还有家书的细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争年月,家人的一封书信是莫大的精神慰籍,很多战士都会贴身收藏着家信。片中开始不久,就有黄继光让识字的战友帮着写信的桥段,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伏笔,到影片结尾部分,不但再有黄继光家信的呼应,还有教导员牺牲前写给家人的信,接着画外音就念起一封封志愿军战士的家信,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口音,最后是好几封信一起念,虽然已经听不清楚信的内容,但这一幕已经深深打动了观众,千千万万的志愿军,在战场上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但在他们心里,却依然有着对亲人深深的眷恋……
影片最后也处理得很好,出演职员表的时候,银幕上同时出现的是一张张抗美援朝时的历史照片,这样的画面尽管没有什么酷炫的特效,却有着令人震撼的冲击力,那是源自于真实历史的冲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说说影片的片名《特级英雄黄继光》,这里的特级英雄可没有丝毫的夸张,而是名副其实,因为黄继光后来被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期间,对在战场上立功的志愿军官兵,有两种奖励机制,一种是战斗英雄和模范荣誉称号,并具体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第二种是功臣,也同样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也称为特等功、一等功和二等功。在这两种荣誉中,战斗英雄的级别要高于功臣,可以同时授予,所以特级战斗英雄必定是特等功,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最高荣誉特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获得者只有两人,黄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的特级英雄是实打实的。
另一位“双特”最高荣誉获得者是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很可惜在影片《长津湖》里,对这样现成的真实英雄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却塑造了完全虚构的伍千里、伍万里兄弟,这就像放着大师的亲笔原作不用,反而却要另外模仿创作一幅,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
而且在《长津湖》中,出现了很多违反当年历史真实和军事常识的场景,很不专业,全靠着大牌和流量明星,再加商业化的宣传。《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部小成本小制作影片,所以几乎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很惊艳炫目的特效,但是却在真实性和细节上下了功夫。而这无疑才是一部好作品最应该花功夫下力气的重要环节,观众也是识货的,《特级英雄黄继光》没有什么宣传和炒作,就赢得了好评如潮,并一举冲上热搜榜,就是明证。
尽管票房没法和《长津湖》相比,但在口碑、真实性,专业性以及细节等各方面,《特级英雄黄继光》绝对是完胜《长津湖》的。
【本文刊发之时,正是黄继光牺牲七十周年的2022年10月20日,谨以本文向英雄致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