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的临创解析

视频讲解

 米芾集古字的具体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米芾集古字的具体方法——

管窥米芾《蜀素帖》

徐曼娜

临古帖、集古字是历朝历代每位书法家学书必经之路,米芾更是集古字的高手。

米芾曾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的集古字就是集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是其书法突破的一大路径,也是成功的秘诀,窃以为在他中年时期创作的《蜀素帖》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锋用笔,侧锋取妍

王羲之在用笔上,以古法创立了今法,其用笔藏露分明,中侧互换。米芾不仅继承了“二王”体系的中侧锋用笔,更加强了侧锋用笔的险势,提按顿挫之间似杂技演员骑独轮车,左右或欹或侧,在惊险中前行,处处有惊无险。如“寒”、“霄”字的宝盖头;“洞”、“月”、“劲”字的横折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用笔意,变化多端

王羲之《兰亭序》中“之”最后一笔的反捺笔意,米芾巧妙借用在“过”、“远”等字中;“介”、“舍”等字的撇画,则是借用了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人”字的笔意,在线条的粗细强烈变化中尽显褚字风格,正如其在《自叙帖》中云:“乃慕褚而学最久”。“S”型线性在起笔、行笔、收笔处随处可见,如“带”字的竖画、“庭”字的撇画、“九”字的竖弯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画变化,衍生有度

钩画的变化是在《兰亭序》的“殊”、智永《千字文》的“浮”等字钩画中加大了向左或者左下方平推的幅度,也不难看出,运用了《张猛龙碑》等碑帖的方笔和钩角。如;“射”、“旖”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字体纵长,劲骨丰肌

此帖结字整体趋于纵势,见柳公权的纵势,有欧阳询的中宫紧结,更有欧阳通的上大下小,上放下收的体势,如“连”字的“车”,“灵”字的雨字头,“缩”字的宝盖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夸张错位,生动有趣

偏旁部首穿插变化,在《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中汲取营养,原有结字的基础上夸张错位处处造险,如走钢丝,险中求稳,摇曳顾盼,神采飞动。如“凌”、“青”、“便”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欹侧多变不作正局

魏碑诸帖影响,字势多为左低右高,险既出,势必生,其又多了救险,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如“光”、“宁”、“剪”等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拓之势肥而劲挺

米芾初学颜,后再取段季展转折肥美,又得其刷掠奋讯,所以圆转处筋骨其中肥而不肉。如:“锦”、“鹤”、“须”、“菊”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断意连,行气贯通

米芾在此帖章法的处理中,运用字字独立,但又在独立中左呼右应,大小穿插,欹侧有势,跳跃跌宕,行气并非直线相连,而是贯通于一根中轴线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这是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强调,因此他无论在用笔、结字、章法等都是思古而不拟古,创新而不随意,有其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转自:渭水山房公众号

作者:徐曼娜

特此鸣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曼娜

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获奖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