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诗友们最为熟悉的要数他的《春夜喜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成都,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对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能吟出如此纯美的诗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他的《晨雨》。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不同于《春夜喜雨》“从题外著笔”",而是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唐 杜甫《晨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译文:晨曦微露,诗人醒来,听到窗外正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微小的声音;于是诗人兴致勃发,出门去观看,只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

银色的雨丝,竟弱不禁风,经风一吹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只有和着雾气变的湿重时才能落在大地上。

灌木丛经过小雨的润泽更加清秀,飞禽走兽们也沐浴在雨中变的安闲了,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远处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就这样静静的欣赏着雨中的风景,不觉间已是正午时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首联用一个“小”字引出全诗。诗人采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颔联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小; 一个“折”将雨丝连绵的情状十分真切地传达出,它好像是千万条游丝,被风一吹便断;既显风力之猛,更细致地描摹出雨的轻柔。

雍裕之形容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柳絮轻盈,易被风吹起,人人皆知。而杜甫笔下的晨雨竟也这般轻盈空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亭午:正午;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诗从正面切题,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