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不久,南阳人即在卧龙岗上修庙祭祀;明世宗钦定春秋祭拜, 并代代传承——

黄权私祭与南阳武侯祠溯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草庐 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 摄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武侯祠中唯一被称为“诸葛亮庵”“诸葛庵”或“诸葛庐”的祠庙。这种称谓在南阳民间历代传承、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备受关注。这种文化现象与黄权当年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密切相关,考察这种文化现象必须首先考察黄权其人其事及其建庵祭祀诸葛亮的过程,对于武侯祠的沿革历史的考察也必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名将黄权的传奇人生

据《三国志》记载: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黄权是忠义之士。他年轻时做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外派作广汉县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黄权却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向刘备降顺。

黄权善于计谋。刘备取益州后,让黄权代理偏将军。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濩、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原来的计谋。

刘备为汉中王后,任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决定讨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听黄权的劝说,一定要率兵亲征。他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在吴蜀夷陵交战中,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被迫投魏。刘备曾叹息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诸葛亮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品格才学十分佩服敬仰。他在魏国时也经常称颂诸葛亮。司马懿曾写信给诸葛亮说:“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黄权私祭与南阳诸葛亮庵的形成

黄权去世后,葬于何地,《三国志》无明确记载,但据《水经注》卷三十一载:“淯水又南经豫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山南有魏车骑将军黄权夫妻二冢,地道潜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树者也。”黄权墓位于今独山南魏营村东北,这里原有两个较大的黄土墓冢,20世纪70年代,因村民取土烧砖,把其夷为平地。1973年,南阳文物工作者曾在此对墓室进行过清理,出土了一些陶器等文物,但可惜的是目前这里被南阳防爆集团征用,地面已被推得面目全非,黄权墓湮没在了瓦砾之中。

黄权之所以被南阳人不断怀念,津津乐道,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密切相关。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求为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在其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但蜀汉朝廷经过朝议不同意,百姓们就依照时节自发在野外的道路上祭祀……蜀国故将黄权等人在此之前已在宛城,他的族人旧部多依附于他,黄权便率族人来到诸葛亮昔日躬耕十年的卧龙岗为其进行祭祀。也就是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国故将黄权最先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自此而始,绵延不绝,成为南阳武侯祠建设的肇始。

一脉相传,历代按时节祭祀诸葛亮

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是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率官员僚属到卧龙岗拜谒诸葛亮祠,“顾瞻徘徊,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并在祠东建孔子庙,庙后建诸葛书院。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元仁宗于延祐二年将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卧龙岗上的武侯祠从此获得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碑文。

进入明代,诸葛亮的形象已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作为孕育诸葛亮成才的摇篮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人们对诸葛亮躬耕、受三顾地的南阳卧龙岗更加仰慕。南阳武侯祠历次的修葺扩建都是“政府行为”,规模也越来越壮观。到明宣德初年,作为诸葛亮发迹之地的南阳,地方政府首倡以农历八月二十八为武侯忌辰,届时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世宗为南阳武侯祠敕赐庙额、颁祭文,在《敕赐忠武侯庙规会文祭品檄文》中明确规定了每年春秋两祭庙规(春祭在每年农历二月的次丁日,即二月十四;秋祭在武侯忌辰,即农历八月二十八),并确定了祭文、祭品、礼仪规制等。之后各地诸葛亮祠(庙)争相效仿,春秋两祭随即风行全国。明世宗对南阳武侯祠十分重视,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他特遣驸马都尉邬景和到南阳致祭。

清代祭拜诸葛亮分官祭与民祭,每年春秋两祭,南阳知府及各县知县都要到场,新官上任,也要首先到卧龙岗祭拜诸葛亮。到了民国,祭拜诸葛亮分公祭、私祭,南阳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诸葛亮神社,特别是农历八月二十八为诸葛亮忌辰,各行各业都组织人员,抬着祭台、香表,敲锣打鼓前去祭拜,场面宏大,参与者往往万人以上。抗战爆发后,大型祭拜诸葛亮的活动由于战乱停止,但民间祭祀仍年年不绝。

生得万民敬仰,死受千载铭记。从2005年起,南阳市恢复诸葛亮秋祭例制,于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举办祭拜诸葛亮仪式,在汉风古韵中纪念这位先贤,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今日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苍松翠柏之中,灵旗远扬,殿角嵯峨,红墙灰瓦,若隐若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阳人热爱和敬仰之地,是南阳人的精神家园。(柳玉东 黄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