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毫不动摇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当前全国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多地传播的风险,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周边国家疫情持续发酵。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出警告:随着北半球流感季的到来,预计未来将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其他病毒同时传播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部分地区国庆节假期以来疫情防控压力陡升,发生多地聚集性疫情。
病毒本身看,病毒持续变异,传播力和致病力并未减弱,对老年人和基础病人群仍具较大威胁。近期呼和浩特市、乌兰浩特市、韶关市、烟台市、深圳市5地已检出BF.7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代际间隔更短,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扩散性以及逃逸性,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
这再次说明,奥密克戎变异株既不是“天然疫苗”,也不是“大号流感”,必须高效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工作,以“成功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注意做到十个“好”
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是孤立的政策,而是一套复杂的运行体系。
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常态化”不等于“正常化”、“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必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众志成城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万众一心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持久不懈才能赢得大考,毫不懈怠方能最后胜利。
常态化疫情防控必须注意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守好“门”。就是管住大门、把住后门、看住旁门,即管得住卡口(大门)、防得住豁口(小门)、堵得住平时不走人、车的缺口(旁门)。
认真执行“落地即检”、“应检尽检”、“应检必检”、“愿检尽检”、“三天两检”,法定假日连休的,应在上班前一日进行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特殊情况可适当加大检测频次;切实发挥电子卡口作用,用发送短信、弹窗提醒、社区干部上门催促等方式,落实好24小时核酸检测工作;必要时,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报备记录,坚决做到不外溢到他人防区。不出事是水平,管得住是本事,不外溢是能力。
二、过好“筛”。全面排查常驻人口、返乡人员、在外人员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掌握人员底数。
加强人员流动提前报备管理,进来的人员要做好核酸三天两检,一周内不聚餐。科学合理布局核酸小屋,规范做好核酸检测,切实解决好场所、人员、时间、安全、流程等问题,加强预、采、送、检、报、追、核各环节衔接。尽快发出协查函,加紧筛查不漏一人。坚持“三公一大”协同机制,实行“一点位一专班”,运用大数据筛查重点人员活动轨迹,运用数据赋能比对,细致开展流调工作。
三、吹好“哨”。落实好哨点长负责制。重点时段、重点节点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重点环境管理。
推动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推进发热门诊、个体诊所、药店等16类哨点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严格就医“三查一询问”和发热药品管理,确保触发灵敏、及时预警。
四、把好“关”。倡导群众尽量减少聚集,尽量减少外出,尽量减少流动。
确保场所码“应设尽设、应扫尽扫、逢进必扫、逢扫必看”,做到“一门一码、一店一码、一场所一码”,场所码监督员严格进行扫码查验。公共场所都要测温、扫码、验码,对扫码异常人员坚持首点负责制,异常扫码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置,构建起完整管理闭环。基层治理网格、政务网、视频网、物联网“四网”融合推动,“人防+技防”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关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五、打好“针”。加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宣传力度,鼓励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全面推进60岁以上老人加强免疫接种和3-11岁儿童免疫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应种尽种。提升疫苗接种服务能力,统筹做好新冠疫苗、流感疫苗和其他常规疫苗接种工作。
六、管好“人”。要压实“四方责任”、基层责任,强化防守意识。社区网格长、单元长、楼栋长、门卫要在岗在位,每天签到
创新“三马甲一袖箍”(即“红马甲”防控值守、“黄马甲”治安巡查、“蓝马甲”网格服务,“一袖箍”社区网格员),动态掌控辖区人员流动情况(尤其是特殊人群8类人员),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坚持重点风险区域人员“点对点”闭环转运,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人员规范管理,重点行业工作人员重点管理,切实“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立问责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强化纪律和作风建设,严肃查处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以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鼓励群众举报。
七、唱好“歌”。要在各社区(小区)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宣传标语横幅等措施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认真“唱”好疫情防控之歌、心理关怀服务之歌,使机关干部“沉”下去,街上巡逻车动起来,社区小喇叭响起来,红袖章袖箍飘起来,干部群众士气鼓起来,显现出万众一心、命运与共的抗“疫”气氛。
八、弹好“琴”。注意工作的时间节点、工作重点,有张有弛有序安排,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完善触发、应急响应、扁平化指挥体系“三项”机制;坚持“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相结合,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疫情演练(落实落细教育、卫生、民政部门责任及关注特殊场所),固化“常态实战练兵、应急响应处置、战后复盘总结”的全过程全链条疫情处置流程;坚持做好人员培训,及时学习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和业务要求,培养一批拉得动、顶得上、打得赢的专业高素质队伍。
做好隔离点的储备、验收、待用工作,科学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群体免疫(疫苗接种、社会免疫、中医药预防、科研攻关)能力;注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供保需保医工作,执行好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
九、发好“声”。倾力打造舆论正面宣传引导品牌,加强舆情、社情、疫情良性互动,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需求;完善舆情快速处置机制,充分报道一线人员“战疫”事迹,写实社区关爱、邻里互助瞬间,凝聚抗击疫情合力;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和法制宣传,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实个人科学防护的加、减、乘、除;细心、耐心、温馨地做好咨询投诉处理工作。
十、结好“果”发生疫情后,紧抓黄金24小时机遇期,以快制快、雷霆出击,以静制动、区域管控,通过一系列措施尽快实现动态清零,要使“胜利果实”光彩鲜亮值得回味,不光要控得快、控得住,还要控得好、控得精准科学。要符合“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实现“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疫断其路”目标,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本文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 张伟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