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保存至今的古塔不在少数,为我们展现出了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艺,而且在不少关键之处我们至今都无法超越。此外,还有不少古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毁,比如专家们在上海发现隆平寺塔遗址,经过发掘为我们揭秘了佛塔地基的精妙结构,究竟塔基有何奇特之处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隆平寺塔遗址位于上海青浦区青龙镇,这是上海历史上最早的贸易港口,也留下了诸多明清时期的遗址。自2009年开始,考古专家就在青龙镇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也正是在此期间发现了青龙镇的“三寺”,即三座见于史料记载的寺院。其中,位于青龙镇北边的叫作隆平寺,始建于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但可惜它没有保存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隆平寺遗址的西侧,专家们还发现了一处塔基遗址,根据《隆平寺宝塔铭》确定为隆平寺塔,修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比隆平寺要晚200多年。在2015年,专家们对隆平寺塔遗址展开了仔细的发掘,在塔基下还清理出来一座小型地宫,出土了一件阿育王塔,佛像铜镜,铜印,舍利和金卧佛像等珍贵文物30多件。
在初步发掘时,专家们确认隆平寺塔的塔基面积约400平方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才发现,塔基的面积超过700平方米,还确定隆平寺塔为八角塔,因此可以想象其宏伟程度,也难怪专家们认为隆平寺塔是上海第一高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史料中,上海地区有明确记载的佛塔不多,能保存下来的也更是凤毛麟角,若要究其原因还是和地质条件有关系,因为上海是沿海城市,地下水十分旺盛,修建的佛塔受潮气影响塔基就很容易塌陷,所以难有古代的佛塔保存至今,即便是隆平寺塔做了极为完善的防水,最终也未能完好的保存下来:

根据对隆平寺塔的发掘可知,古代工匠在修建塔基的时候也煞费苦心,因为专家们发掘了5米多深都没见到地下水,而正常来说往下挖1米多就有地下水冒出来,所以可见塔基的防水做得很到位。仔细观察,整个塔基下面有多达19层黄褐色粉砂夯土,每一层的厚度约10-13厘米,时至今日考古专家们用铁锹都挖不动,堪比现在的混凝土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这样的地基,首先能防水防潮,其次还能有效防止塔基下沉,毕竟如此坚硬的夯土地基已经没有下沉空间了。然而,当时的工匠或许是不放心,他们居然还做了另外一种奇特结构。
专家们在清理夯土层时,本以为都是褐色粉砂,结果还发现底下埋藏了木梁。木梁为西南-东北的走向,呈“十”字形结构,不过大部分都埋在地下,专家们也只是在2x2m的一片区域内发现了木梁,经过测量其宽度约60厘米,厚度约15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木梁距今也有1000多年,但是却都还保存完好,质地坚硬如初。在以往的发掘中,专家们从未见过如此结构的塔基,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用的钢筋,能进一步的加强地基的稳固性,可见古代工匠也确实厉害。此外,有了如此稳固的地基还不算完事,因为还有更绝之处。
在进步一的发掘中,专家们发现抹角梁与木梁的相交处有空隙,清理干净泥土后发现有陶器。一开始,专家们还以为是埋藏的文物,结果确定竟然是陶制的大水缸,直径约1.2米,高度约1米,专家们都感到纳闷了,一时间也说不上来水缸有什么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类似的水缸一共发现有8个之多,而且刚好都在八角塔的八个方位上。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曾经在宁波天封塔塔基也有水缸,其作用是防止地基下沉,不过天封塔比隆平寺塔要晚100多年,可见是后者的经验被前者借鉴。对此,专家们也惊奇不已,对古人尤为佩服。
现如今,隆平寺塔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也希望专家们在将来还有更为惊奇的发现。不过,隆平寺塔也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它有如此科学的地基结构,但还是未能保存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它的风采了。
参考资料:
《上海历史之源》作者:张明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