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经在IT行业独步天下的蓝色巨人IBM因为机构臃肿以及封闭孤立的企业文化,正变得步履蹒跚。1993年,IBM出现巨额亏损,亏损额高达160亿美元,突然间就面临着被分拆的风险。在IBM内部,员工士气低落,人人都看不到前景;在外部,美国各大媒体纷纷看低IBM前景,甚至将IBM现状形容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巨人IBM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IBM在美国科技界的地位,却是非同小可。

IBM曾经是美国高科技企业中的领头雁,在江湖中地位举足轻重,也是高科技企业中的绝对“盟主”。有些美国人甚至认为,IBM就是美国的财富,“IBM的失败就被视为对美国的一次打击”!假如IT界“盟主”就此倒下,这就好比中国的“一汽”突然间宣布倒闭、日本的本田宣布破产、韩国的三星宣布歇业,这是美国人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事实!

在这无比艰难的时刻,IBM董事会从外面聘请来了新任董事长路易斯·郭士纳,指望他能在此紧要关头来挽救IBM。郭士纳一上任,就决心要对蓝色巨人大动手术,推动IBM这头大象进行改革,以扭转IBM走下坡路的趋势。然而,改革,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无比困难。改革,意味着触动IBM众多老人的奶酪。老IBM人的思想、工作方式、甚至利益格局,都将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必将引起他们的极大反弹。作为初来乍到的“带头大哥”,郭士纳既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技术。不熟悉业务,也没有跟随者。这情形,倒是跟初任“带头大哥”姬旦的境遇极其类似。曾经有一次,郭士纳想到IBM的一研发机构去参观,身为IBM董事长的郭士纳居然被门卫拦下,告知他无权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易斯·郭士纳

不管你接受不接受,现状就是如此。

郭士纳如何才能让老旧蓝色巨人的上上下下都顺应市场变化,紧密跟随他改革的步伐?——这才是郭士纳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

为团结公司内部大多数人,郭士纳第一个要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就是“重新制定公司的工资待遇政策”。

长期以来,IBM在外人看来是鼎鼎有名、如雷贯耳,但其实内部却长期都处于人浮于事状态。这主要是因为IBM一直实施普惠的薪资体系,每位员工的待遇差别都可预期,变动很少:员工工资的增长与当年公司经营效益无关,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也是一个样。在业界,IBM是出了名的福利高、裁员少。只要你在IBM干得时间足够长,就迟早能获得满意的薪资。某种程度上,IBM就是一家温水煮青蛙式的“大国企”,论资排辈现象非常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象跳舞

要想改变IBM,就必须得改变这种严重缺乏激励效应的薪资体系!

郭士纳因此决策,历史性地向数万名IBM员工授予股票期权。对那些公司特别需要的优秀员工,甚至不惜把他们原本所拥有的期权转换成价格更低的期权,以挽留他们。普通员工获得公司股票后,自身待遇从此与公司业绩直接挂上了钩。而且,这还传递出一条重要信息:IBM的工资待遇将以公司绩效为基础,而不再是以工作年限为基础。

期权制度改革,让所有IBM员工的目标更加专一:员工从此更关注公司业绩和自身绩效,而不再是每天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地混资历。

薪资改革推出之后,IBM内部人心迅速凝聚,底层执行力大大增强。在薪资体系改革完成的前提下,郭士纳其它更重要的改革措施,才得以顺利推行。在郭士纳的掌舵下,IBM次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不仅如此,在郭士纳管理IBM的9年时间里,蓝色巨人持续盈利,股价上涨了10倍,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从此,IBM再度走向辉煌,继续前进的步伐已不可阻挡。

郭士纳成功挽救IBM的秘诀,并不是因为他个人能力超凡脱圣,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能力,或者他是个管理天才。郭士纳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果断地进行了制度变革,大范围地改进了激励措施,让原本已经麻木不仁的IBM内部员工恢复了信心,工作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内部员工人人敢于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当然就各尽其能、人尽其才,即便是郭士纳个人丝毫不懂高科技技术,IBM也能全力向前行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效的激励才是跨越障碍最佳手段

个体能力的大小,显然是因人而异,存在先天性差别,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然而,能力提升虽然困难,但个人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愿,却是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增强。用一句直白语言来形容,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危急时刻,还管他娘的什么能力大小,只要是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冲上前冲锋陷阵,就给你重赏!

合理激励、善于激励,这才是IBM再度辉煌的秘诀,也是郭士纳个人成功的秘诀。而要想让部下敢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就必须得先给他们尝到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