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我们为读者朋友们整理了一份近两年出版的社科类译著书单。“思想如灯照千古”,让我们跟随译者,置身不同的文化当中,在枫林如火间感受这份收获的欣喜吧!

0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译本第二版)

〔美〕欧文·戈夫曼 著

冯钢 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

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用诸如印象管理、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种种舞台表演行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这不失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02

社会学(第八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

〔英〕菲利普·萨顿 著

李康 译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03

以德为体:关于道德和自由的人类学

即将上市

〔英〕雷天助 著

吴迪、邱昱 译

在21世纪初期,道德人类学登上了人类学的理论舞台。近十年来,道德人类学在英语世界得以蓬勃发展,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出版于道德人类学发展中期。作为道德人类学的主要倡导人之一,雷天助在书中对道德人类学做出了阶段性综述,同时也对道德人类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做出了提纲性展望。通过考察道德在人类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本书不仅翔实并系统地论证了人类学如何将“美德”“性格”“自由”和“责任”等道德概念纳入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还借道德考察了人类学与哲学之间的相关性。作者认为,道德人类学不仅是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子领域,而且可以推动整个学科的概念更新,进一步完善人类学理论,使其涵盖社会理论迄今为止尚未充分诠释的一些人类社会行为。

本书是人类学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理想入门书籍,希望它也能为处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人类学家带来激励和启发。

04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

〔英〕蒂姆·英戈尔德 著

周云水、陈祥 译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05

政治学为什么重要

〔英〕安德鲁·甘布尔 著

孔新峰 译

本书是甘布尔教授多年来思 考 政治、研究政治、教授 政治及体验政治的产物。 在书中,甘布尔教授 将“政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中心问题拆解为四个子问题: 为什么要劳心于政治 ? 政治中至关紧要者是什么? 研习政治有什么意义? 政治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吗? 如此宏大和复杂的“大哉问”,这本小册子极为有效且极为典雅地做出了回答,既说透了政治生活为什么重要,又阐明了政治研究为什么重要,并以富有现实感的理想主义气质肯定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研究的崇高性,呼唤一种更具整全视野与公共精神的政治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教授联袂推荐

06

好政府——政治科学的诠释

〔瑞典〕索伦·霍姆伯格、

〔瑞典〕博·罗斯坦 主编

包雅钧、梁宇、刘舒杨、孙响 译

治理或善治的概念过于宽泛,难以衡量。被定义为政府制度及权力的公正运行的政府质量概念则具有精确性,可以被测量,且政府质量本身也是治理的核心要义。本书阐明了一个好政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政府质量,以及实现高质量政府的路径。政府质量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治理研究的最新的前沿领域。

07

饥饿:一部现代史

〔美〕詹姆斯·弗农 著

沈凌 译

本书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饥饿含义的变迁以及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的形成。本书涉及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年代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史实提供了研究现代饥饿史的新思路。作者认为,英帝国在改变饥饿的含义和现代饥饿救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可以作为现代征服饥饿的典范。作者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人们理解饥饿和感受饥饿的显著变化史,追踪了现代人对饥饿的理解的三大转变(神圣观、道德观、社会观),梳理了现代营养史与饥饿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对饥饿的理解的转变也促成了治理饥饿的方式的转变,随着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案的涌现,产生了饥饿的权力观、政治观和消除饥饿的治国方略。随着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逐渐形成,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社会民主和福利国家政治。

08

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文化:合情顺理

〔英〕安格斯·霍金斯 著

肖宏宇、沈凌 译

本书将历史维度与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维度相结合,展现了持续向前且有序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变革,指出了英国的现代政治变革有着基于道德、共同体理念和历史记忆的政治文化的保障,这种合乎民情又顺服常理的政治文化影响塑造了政治机构的变化、选举活动、政党关系、政治组织和选民投票行为。以君主制为代表的传统虽然依旧对公共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但体制中的新元素逐渐增多变强,“混合政府”被正统的“议会政府”所取代,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加强。这种政治文化保证了英国能够从容地应对现代化转型带来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促使国家治理者在应对转型带来的挑战时,可以适时重新定位自身,改变治理方式,确保了社会转型的相对平稳与和平。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作序

09

避免战争,缔造和平

〔英〕理查德·内德·勒博 著

肖宏宇 译

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论证了威慑战略、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是避免战争、缔造和平的有效途径。他吸纳了历史学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要甄别历史提供的相互矛盾的教训,避免因对具体情境的不敏感而高估历史经验。他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指出相互认知的僵化是缓和大国冲突的最大阻碍。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核威慑战略,本书批判了威慑战略对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忽视,讨论了注重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并论证了后两者有助于减少造成紧张关系的恐惧、误解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弱化冲突的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同时提醒人们,要对每项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及其互动作用保持敏感。

10

外交的本质

〔瑞典〕克里斯特·约恩松、

〔瑞典〕马丁·霍尔 著

肖玙 译

本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第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第三,从最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11

关于电视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

许钧 译

本书是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

本书持批判的态度,应用社会学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场域”的概念为线索,揭示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功能。

第一讲“台前幕后”剖析了影响电视的运作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背后的运作秘密;第二讲“无形的结构及其影响”揭示了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

附录部分是三篇整理后的论文,目的是启发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书中提出的媒介场域理论对于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充裕时代的模仿

〔美〕帕布鲁·博奇科夫斯基 著

周亭 译

本书揭示了互联网出现后,新闻业出现的两个普遍现象和一个悖论。这两个现象分别是:工作场所成为网络新闻消费的重要时空节点,许多人在上班时间和工作场景中使用互联网消费新闻;网络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各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相互模仿,不同形态的媒体在新闻议题的选择、议题的呈现和叙事的模式上越来越相似。这两个现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新闻业图景中的一个悖伦:新闻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内容的多样性却在持续下降。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新闻生产中的“模仿”机制去解释新闻媒体如何把社会知识之“多”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之“少”。

13

依附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

〔加〕达拉斯·W.斯迈思 著

吴畅畅、张颖 译

本书可被视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扛鼎作品之一。它不仅接续和拓展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文化和传播帝国主义的批判思路,将关注点放在了帝国版图内部的次生区域中传播媒体和制度的发展过程上,而且指出了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等学术流派的“理论盲点”,即忽略传播的政治经济维度,并由此发展出著名的“受众商品论”。

斯迈思的专著不多,这一本可被视为他的理论集大成之作。它既能帮助我们了解加拿大各种传播媒体的发展史,特别是这段历史背后长期被遮蔽的高度依附美国的事实,又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北美各民族、族群的意识和传播媒体之间的互构关系,西方艺术的文化霸权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借助传播媒体、机构和制度落地生根、壮大丰满的过程。

14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

〔美〕约翰·维维安 著

任海龙、常江 等译

本书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15

如何发表公共演讲(第六版)

〔美〕谢里尔·汉密尔顿 著

董璐、周丽锦 译

成功地发表公共演讲有规律可循吗?为什么要准备演讲提纲?言语性支撑材料和视觉性支撑材料哪个更重要?受众调查有必要吗?伦理道德在公共演讲中的作用是什么?本书正是要为你解答这些问题。本书涉及公共演讲的基础知识、发表演讲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常见的四种类型的演讲等内容,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并配有丰富的演讲案例、测评、图片、活动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些内容对于成为一名卓越的公共演讲者至关重要。

16

多屏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美〕莉萨·格恩齐、

〔美〕迈克尔·H.莱文 著

左瀚颖、郭艳茹、王思佳 等译

本书专注于探讨数字时代0—8岁儿童的读写能力培养。针对美国儿童令人担忧的阅读现状,作者从媒体对阅读和教育的影响、孩子读写能力的养成机制,以及多媒体时代对阅读能力要求的转变入手,深入剖析了现代媒体技术对孩子读写能力养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借助丰富翔实的案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传统教育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潜能,并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以重塑儿童的学习环境,让媒体更好地为促进儿童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服务。本书对有志于培育下一代阅读和思维能力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家长、技术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End-

编辑 | 吕秀丽

点赞、在看收藏宝藏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