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朴实显老,很多客人把她当成保姆,为了顾及丈夫的面子,客人来时她避而不见,李大钊却总把她拉过来,向客人介绍:“这是我的妻子。”

1889年,李大钊在河北唐山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出生,几个月大时父亲就去世了,一岁半时母亲也病逝,从此他和祖父母相依为命。

李大钊和赵纫兰青梅竹马,既是邻居,又是小时候的玩伴,而且两家关系非常好,早早就为两人订下了婚约。

1899年,李大钊迎娶了赵纫兰,那一年,李大钊10岁,赵纫兰16岁。婚后,李大钊还是习惯称赵纫兰为“姐”,赵纫兰则喊他的小名“憨坨”。

赵纫兰是个贤惠又能吃苦的人,婚后扛起了家里的所有事务,照顾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李大钊,让李大钊安心地读书。

1902年,13岁的李大钊参加童试,可惜没有考上,他情绪低落,赵纫兰耐心地劝慰鼓励他,让他继续努力,下次再考。很快李大钊就振作起来,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

赵纫兰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自己省吃俭用,但是总是想方设法给李大钊做可口的饭菜,让他补充营养,确保他有足够的精力学习。

李大钊没有令她失望,3年后考上了永平府学堂,赵纫兰开心不已,认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久后,李大钊的爷爷去世了,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别大操大办,把钱省下来供李大钊读书。

不料,李大钊已出嫁的姑姑竟然闹着要分家产,还把值钱的东西都拉走了,看着家里的窘迫状况,李大钊想到辍学去打工,分担家里的负担。

赵纫兰硬是不答应,对他说:“你放心,家里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安心去读书。”

回到学堂的李大钊发奋读书,一年后,李大钊认为接受的教育过于陈旧,考进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因为他意识到只有接受新的教育才能救国。

这样一来,开支就更大了,赵纫兰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但她竭尽全力支持李大钊,辛勤劳作维持生计,甚至不惜典当家产支持丈夫求学。

李大钊非常感激赵纫兰,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求学的6年时间里,赵纫兰生了一子二女。

1913年,李大钊毕业之后,救国救民之心愈发强烈,他又前往日本的东京稻田大学留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

赵纫兰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为他筹集费用,在家独自照顾儿女。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深明大义,默默支持着丈夫的求学之路。

三年后,李大钊学成回国,终于和家人团聚。不久后,受朋友之邀到北京办报,他把报纸命名为“晨钟”,借此宣传革命理念。

李大钊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文章,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之后他又担任了北大图书馆主任,他将赵纫兰和家人接到北京团聚。

此时,李大钊和赵纫兰结婚近20年,李大钊已成长为有学识有身份的栋梁之材,而赵纫兰快40岁了,长期劳作和频繁生育加速了她的衰老,看起来像是李大钊的保姆。

赵纫兰不由得生出些许自卑,李大钊并没有因此嫌弃她,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敬重她,每当别人误会妻子是保姆时,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对人介绍:“这是我的妻子赵纫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李大钊作为革命先驱,更加忙碌,他领导学生运动,写革命文献,和鲁迅、陈独秀等人齐名。

不久,陈独秀被捕,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设法营救,他知道自己处境危险,将怀孕的妻子送回老家,生下孩子后才将她接回来。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和妻子女儿一起被捕入狱,李大钊在法庭上说:“我做的一切和妻子孩子无关,我妻子是个乡下人,孩子小,她们什么都不知道。”

赵纫兰和女儿在李大钊的努力下得以释放,20多天后,李大钊被残忍杀害,牺牲时才38岁。听闻消息后,赵纫兰哭晕三次。

此后,赵纫兰不断受到敌人迫害,她只好带着孩子们回到家乡生活,她一直惦记着丈夫没下葬,最后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将李大钊葬在香山万安公墓。

李大钊葬礼才刚过一个月,赵纫兰就病逝,临终前她唯一的遗愿就是和丈夫葬在一起,最终得偿所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大钊和赵纫兰虽然是包办婚姻,年龄相差悬殊,但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早已产生了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与年龄文化差异无关,最重要的是相互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