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新疆霍城县。这天,老马推着小车来到村口取土。眼见昔日5米高的大土包,只剩下不到1米的小土堆,老马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铲锹土。突然耳边传来“当”的一声。只见土中露出一截,貌似花瓶底的东西。老马没当回事,随手拿起铁锹,就要把这碍事的瓶子铲到一边去。

可是,当整个瓶身暴露出土时,老马立马改变了主意。

只见它比手掌略高,整体呈扁平椭圆形,整个白色瓶身画满了蓝色图案。尤其瓶嘴处,越看越像一只昂首仰望的凤头。只可惜,瓶子手柄已经损毁,只剩下两厘米断柄,隐约还能猜到它的形状。

老马越看越喜欢,想到弟弟喜欢收藏,倒不如拿回家让他看看值不值钱。想到这里,老马随手便把瓶子装进兜里。等忙完手头活,老马和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老马这才突然想起兜里的瓶子,便急忙掏出来,摆在了桌子上。

正在吃饭的弟弟,猛地被眼前出现的瓶子惊呆了。他急忙放下碗筷,一把就把瓶子抓在手里。仔细瞅了半天后,才声音颤抖地吐出一句话“哥哥,咱们发财了!”

就在老马纳闷时,弟弟已经冲回屋里,从一堆旧报纸中翻找出一页,抑制不住喜悦地递给他。老马第一眼就被报纸上的瓶子吸引,细看之下,它竟然和自己捡到的一模一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爱好收藏的弟弟,不仅收藏着各式各样的器物,更对各地文物的信息也了如指掌。而这张报纸上就清楚地写着,1970年,在北京旧鼓楼大街,元大都遗址上,出土了已经碎成48片的元青花凤首扁壶。经过专家13个月的修补,终于被博物馆收藏并面世的消息。

据了解,国内收藏的元青花器物仅仅只有100多件,而出土完整者更是寥寥无几,其贵重程度可想而知。但眼前老马捡到的瓶子,竟然和报纸上那件一模一样,难道说,这个瓶子是后人仿造的吗?

一时也拿不准的弟弟,顾不上吃饭就抱着瓶子出去了。半晌后,弟弟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几个收藏玩家的鉴定,这个瓶子应该也是真品,和北京出土的瓶子一样,均属于元代。

唯一不同之处是,北京出土的扁壶花纹是卷草纹,而老马捡到的则是锯齿纹。应该是一凤一鸾,一雌一雄。两个瓶子应该成双使用,称为鸾凤和鸣。

与此同时,弟弟还带来了更大的好消息,一位收藏者愿意出10万元购买此瓶。一听这话,全家人顿时就炸开了锅。他们一致同意把瓶子卖掉,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随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老马却陷入矛盾之中。他一方面知道家里有了这笔钱,下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另一方面也了解到瓶子属于宝贵文物,该无偿捐献给国家。

面对巨款和捐赠,老马内心颇受煎熬,整夜整夜无法入睡。可是,突然一天夜里出事了。

大约凌晨3点左右,就在老马躺着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时,外屋里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老马屏住呼吸,仔细听了一会儿,发现并不像老鼠发出来的,顿时后背一阵发凉。

难道家里进贼了?老马想到那个珍贵的瓷瓶,一骨碌就爬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跑到那个黑影后面,大声一喝“谁!?”没想到,等看清贼人的模样时,老马顿时浑身一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贼人竟是老马的弟弟。想到千防万防,竟然被身边最亲近的人惦记,老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拿起瓷瓶就要往地上摔。幸亏弟弟眼疾手快,赶紧拦下来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被金钱蒙蔽双眼的弟弟,害怕哥哥把瓶子捐出去,便想着偷出去私自卖钱,没想到被抓了正着。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老马拉着弟弟,就来到了当地文物部门。

经过一番鉴定,结论果真和上面说的一样。瓷瓶出自元代,壶高18.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7.2厘米,重660克。壶底色洁白如玉,釉质青色如新。

壶身整体呈扁圆形,壶口细小。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手柄。整只凤凰从在壶身上部,一直垂至壶体两侧,在壶身下部,则装饰着盛开的牡丹,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美感。

那么这瓷瓶,本该和北京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同属一组,它怎么到了新疆地界了呢?

原来,元代青花瓷技艺精湛,深受海外人民喜爱,所以外销成了当时最大的销售途径。而新疆伊犁地区,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很可能元朝商人在此休息时,不慎遗落。经过几百年的地质变化,被埋在土堆中。

为了感谢老马无私献宝,文物部门特别奖励他1000元,颁发了荣誉证书。虽然损失了10万元,但是老马心里舒坦多了。

2009年3月,这一凤一鸾两只元青花凤首扁壶,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共同亮相。历程千年的等待,它们终于聚首。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也是考古界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