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是红色胶东心脏地带,是胶东抗战重要的后方根据地。战争年代的乳山,人人支援前线,村村留有党和军队活动的红色足迹。80多年前,乳山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如今,乳山人珍存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乳山这一片红色热土上,特别是在崖子镇境内,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形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乳娘群体,她们身上的乳娘精神,一直被传承至今。在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后来人更是修建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用来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展馆分为三个展室,主要展示胶东育儿所筹建发展历程、乳娘哺育乳儿的故事、乳儿感恩寻亲的故事、乳娘精神的传承等内容,设有影像播放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揭开胶东历史画卷,仿佛回到抗战时期的田家村,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涌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的展板上,真实地记录着家喻户晓的乳娘故事。

忍痛舍子保乳儿的姜明真;靠棉裤和体温在深山雪夜保护乳儿的宫元花;婆婆丈夫齐上阵,同心协力抚育乳儿的沙春梅······一段段乳娘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让我们追随岁月的脚步,穿越历史的时光,回到那一段烽火岁月,感悟那刻苦铭心的瞬间:

时光倒流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入侵山东,不久山东全境被日军占领,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每日穿梭在炮火硝烟中,根本无法顾及身边的孩子。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的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解除部队和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共胶东区委和胶东妇联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育儿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1月,胶东医院育儿所在荣成岳家村成立,接收了两个孩子,后迁到荣成沟曹家村。1942年4月,胶东医院育儿所迁移到牟海县(今乳山市)东凤凰崖村。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胶东医院育儿所的基础上组建胶东育儿所,寻找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9月,迁至牟海县田家村。1946年2月,随胶东行署迁到莱阳县,当年秋天因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又迁回田家村。

胶东育儿所除极少数脱产乳娘外,主要是在周边村为来所的孩子寻找政治可靠、身体健康的不脱产乳娘。哪个村有即将给孩子断奶的妇女,或是孩子不幸夭折的妇女,妇救会都会及时通知育儿所,动员妇女为育儿所哺育孩子。孩子称乳娘是“妈妈”,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东育儿所搬到田家村时,群众踊跃收拾好自家的房子,腾出做办公室、食堂、卫生室和工作人员住房,胶东育儿所在村民的无私支持下,很快建了起来。村民沙民、徐田珍夫妇是军属之家,当胶东育儿所来到田家村,他们主动让出自家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沙民家有南北两栋房子,把原来自己住的北屋让给胶乐育儿所的所长刘玉刚等3位同志住,每天烧上热乎乎的火炕。

田家村指导员沙书尊兄4四人挤住在一幢房子里,刚刚盖好了两幢新房准备分家,当得知育儿所急需住房时,立即让出了自家的新房给孩子们住。为了让孩子们住的舒服,他还在房子里建了南北两个大通炕,便于冬季取暖和工作人员晚上看护孩子。

到1944 年,育儿所的工作开始具体分为3个组进行管理,即:总务组、医务组、巡视组。总务组负责生活供给,党和政府在当时粮食供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按时给孩子和乳娘拨发粮食,还给孩子发烧草、衣服。医务组的同志经常到孩子们居住的村,为孩子和乳娘检查身体、治疗疾病,同时宣传卫生知识。巡视组除了负责到周围村巡视现有奶母带养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外,还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好调查聘请新乳娘的工作。

当时孩子经常居住的村庄有五十多个,大多在乳山境内。每当敌人“扫荡”时,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就分散到孩子的住区,分片包干,同不脱产的乳娘一起带着孩子反“扫荡”。1942年11月,日军对马石山一带进行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育儿所的孩子在所里工作人员、乳娘和人民群众的严密保护下,无一损失。孩子的父母忙于战斗和革命工作,难得有时间探望孩子,孩子们都习惯了跟乳娘生活,认为乳娘就是他们的亲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胶东育儿所从山区搬到离乳山县城较近、交通方便、房舍宽敞的平原地带——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整体移交给乳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乳山县育儿所。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除9个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孩子由乳山县机关工作人员领养外,其他孩子由亲属接回。

胶东育儿所在烽火中诞生,在硝烟里成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乳儿无一伤亡。胶东红色乳娘是一群勤劳质朴、英勇无畏的母亲,她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乳山是红色胶东心脏地带,是胶东抗战重要的后方根据地。战争年代的乳山,人人支援前线,村村留有党和军队活动的红色足迹。80多年前,乳山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如今,乳山人珍存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乳山这一片红色热土上,特别是在崖子镇境内,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形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乳娘群体,她们身上的乳娘精神,一直被传承至今。在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后来人更是修建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用来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展馆分为三个展室,主要展示胶东育儿所筹建发展历程、乳娘哺育乳儿的故事、乳儿感恩寻亲的故事、乳娘精神的传承等内容,设有影像播放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胶东育儿所纪念馆,揭开胶东历史画卷,仿佛回到抗战时期的田家村,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涌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的展板上,真实地记录着家喻户晓的乳娘故事。

忍痛舍子保乳儿的姜明真;靠棉裤和体温在深山雪夜保护乳儿的宫元花;婆婆丈夫齐上阵,同心协力抚育乳儿的沙春梅······一段段乳娘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让我们追随岁月的脚步,穿越历史的时光,回到那一段烽火岁月,感悟那刻苦铭心的瞬间:

时光倒流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入侵山东,不久山东全境被日军占领,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被迫频繁转移,每日穿梭在炮火硝烟中,根本无法顾及身边的孩子。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的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解除部队和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共胶东区委和胶东妇联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育儿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1月,胶东医院育儿所在荣成岳家村成立,接收了两个孩子,后迁到荣成沟曹家村。1942年4月,胶东医院育儿所迁移到牟海县(今乳山市)东凤凰崖村。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胶东医院育儿所的基础上组建胶东育儿所,寻找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9月,迁至牟海县田家村。1946年2月,随胶东行署迁到莱阳县,当年秋天因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又迁回田家村。

胶东育儿所除极少数脱产乳娘外,主要是在周边村为来所的孩子寻找政治可靠、身体健康的不脱产乳娘。哪个村有即将给孩子断奶的妇女,或是孩子不幸夭折的妇女,妇救会都会及时通知育儿所,动员妇女为育儿所哺育孩子。孩子称乳娘是“妈妈”,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东育儿所搬到田家村时,群众踊跃收拾好自家的房子,腾出做办公室、食堂、卫生室和工作人员住房,胶东育儿所在村民的无私支持下,很快建了起来。村民沙民、徐田珍夫妇是军属之家,当胶东育儿所来到田家村,他们主动让出自家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沙民家有南北两栋房子,把原来自己住的北屋让给胶乐育儿所的所长刘玉刚等3位同志住,每天烧上热乎乎的火炕。

田家村指导员沙书尊兄4四人挤住在一幢房子里,刚刚盖好了两幢新房准备分家,当得知育儿所急需住房时,立即让出了自家的新房给孩子们住。为了让孩子们住的舒服,他还在房子里建了南北两个大通炕,便于冬季取暖和工作人员晚上看护孩子。

到1944 年,育儿所的工作开始具体分为3个组进行管理,即:总务组、医务组、巡视组。总务组负责生活供给,党和政府在当时粮食供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按时给孩子和乳娘拨发粮食,还给孩子发烧草、衣服。医务组的同志经常到孩子们居住的村,为孩子和乳娘检查身体、治疗疾病,同时宣传卫生知识。巡视组除了负责到周围村巡视现有奶母带养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外,还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好调查聘请新乳娘的工作。

当时孩子经常居住的村庄有五十多个,大多在乳山境内。每当敌人“扫荡”时,育儿所的工作人员就分散到孩子的住区,分片包干,同不脱产的乳娘一起带着孩子反“扫荡”。1942年11月,日军对马石山一带进行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育儿所的孩子在所里工作人员、乳娘和人民群众的严密保护下,无一损失。孩子的父母忙于战斗和革命工作,难得有时间探望孩子,孩子们都习惯了跟乳娘生活,认为乳娘就是他们的亲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胶东育儿所从山区搬到离乳山县城较近、交通方便、房舍宽敞的平原地带——腾甲庄村。1952年7月,胶东育儿所整体移交给乳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乳山县育儿所。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除9个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孩子由乳山县机关工作人员领养外,其他孩子由亲属接回。

胶东育儿所在烽火中诞生,在硝烟里成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乳儿无一伤亡。胶东红色乳娘是一群勤劳质朴、英勇无畏的母亲,她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有的忍痛舍弃亲子保乳儿,有的落入敌掌全力护乳儿,有的深山雪夜以身暖乳儿,有的严冬破冰寻鱼哺乳儿,有的舍命献血救乳儿······“人在孩子就在”是她们的庄重承诺,舍命护孩子是她们的无悔选择。她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们有的忍痛舍弃亲子保乳儿,有的落入敌掌全力护乳儿,有的深山雪夜以身暖乳儿,有的严冬破冰寻鱼哺乳儿,有的舍命献血救乳儿······“人在孩子就在”是她们的庄重承诺,舍命护孩子是她们的无悔选择。她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