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场得官之一途就是“捐官”,即花钱买官。捐官又称“捐纳”,“捐班”,“捐输”,“捐前程”等等。这本是古代社会朝廷以授予宫职筹资的办法,是对捐资人的一种褒奖。

它源起很早,始于秦代,当年秦始皇因飞蝗成灾下诏,凡百姓缴粟千石的拜爵一级。汉文帝也曾接受晁错:“务农贵粟”建议,下诏准许百姓缴粟赎罪或给予爵位。以后历朝历代都沿袭此法,时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事。用捐纳作为取得经费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捐纳人在纳资或粮食后,即可得官位或褒奖。清朝初期,朝廷也屡用捐纳筹措饷银,但这仍是—种临时性筹资措施。乾隆以后才出现经常性的捐纳。鸦片战争后,国家财政支出激增,兼之战争、灾荒不时发生。于是广开捐例,京官自郎中(相当于今日国家各部部长一级)以下,外官自道台(相当于今日地师级干部)以下,均可捐纳。到清末,捐纳盛行,官职变成商品,结果产生大量腐败昏庸的官吏和骇人听闻的贪污现象。

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与买并称,表明“捐”不过是“买”的美称罢了。其实,明代小说《金瓶梅》就谈到了官场上这个弊端:

“看官听说:那时徽宗,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奸党,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黉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

正是: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

邓通是谁?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汉文帝命他铸钱,所以邓氏钱遍于天下,后人常用他的名字作为钱的代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捐官靠的是钱,所以大量有钱而无能的人当了官。

清初,董含在《三冈识略》中描述捐官的纨绔子弟道:

“迨开捐纳之例,于是纨绔之子,村市之夫,辇资而往,归家以搢绅自命,张盖乘舆,仆从如云,持大宇刺,充斥衢巷,扬扬自得。”

这种官威官谱,都是用钱买来的。鲁迅在《各种捐班》一文中讥讽了那些靠钱买官的财主少爷:“清朝的中叶,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这一伙。财主少爷吃得油头光脸,忽而忙了几天,头上就有一粒水晶顶,有时还加上一枝蓝翎,满口官话,说是‘今天天气好,了。”其中说的“忙下几天”,大概是在办交钱买官的事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有的人为了捐官,竟不惜卖掉家产?

其实捐官的目的是为了发财。难怪古代官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着

“千里为官只为财。”

李伯元《活地狱》说:“官不为财,谁肯拿成万银子捐那大八成的花样呢?”捐官的都知道,“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已是官场上的老话了。清代欧阳昱《见闻琐录》说,捐官者一旦得到官,既要在官任上将捐官时借的款还清,又要为以后积储,所以贪黩至极,

“如委群羊于饿虎之口,虽有强弓毒矢在其后,亦必吞噬而无所顾。”

连道光皇帝都说:

“我最不放心的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的“捐官”名目繁多,在《清史稿·选举志》里有详细记载,大体可分如下几种:

一是“捐实官”,花的钱最多。

不过捐了就可以到差,有了机会就可以补缺额。没有缺的时候就等着。但也上衙门应卯。

比如,捐的是京官,如郎中,或以下的员外郎、主事等职,就要分发到六部衙门点卯。如果这时正式编制的郎中、员外郎等等没有缺额,那么这个捐官的人便是“额外郎中”,或“额外员外郎”等等。如捐的是外官,就分发到各省,去作“后补道”“后补知县”等,都要等机会候实缺,才能“掌印把子”。这个机会就包括走门路,花更多的钱去运动了。

二是“捐出身”,也就是说的“捐前程”。

这大致又可分两种,一是“记名”,或叫“纪录”。纳捐之后,主管官吏分配考核的吏部便可记录下你的名字(包括三代简历),你就取得了作某级官员的资格。如果你家有财有势,不想去顶实缺,那就不必再花钱走门路,在家就可以穿官服,出门也可以摆官派了。

二是捐“虚衔”,“顶戴”,就不必到吏部去“记名”,到各部衙门应卯了。不过是一种荣誉职称,只是可以穿戴这种官品的华丽官服,使用官用的车辆马匹,以及执事等等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官再捐官。

就是小官花一笔钱,可以捐个大官;后补的官,花一笔钱就可以很快补缺,被革职的官还可以捐个复职。

四是捐考试资格,即“纳银入监”。

就是说花钱可以取得考举人必具备的“监生”的资格。

所谓“监生”,就是“国子监中读书的学生。花钱捐的监生就不必到国子监去读书了,却有了“监生”的名义,倒有点像今日的“同等学历”。因是用钱所捐,所以监生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常是小说、戏剧中讽刺的对象,就如《儒林外史》中吝啬出奇的严监生。

捐官一项在清代是弊端百出,黑幕重重,曹雪芹影射康、乾盛世的小说《红楼梦》对捐官内幕也颇多揭露。该书十三回谈到贾珍给儿子贾蓉捐官一事,捐官本是户部办理的事(户部是管财政、税务的,捐官本是一种筹款手段,因而归户部管理),贾珍不去找户部官吏,却去找太监。这个大太监叫“戴权”,“庚辰本”脂批:

“妙,大权也。”

实际是掌大权的。他公开售官鬻爵,而且口气之大,无以伦比。户部堂官老赵,不是尚书,就是侍郎,都是朝廷高官,却都听这个大太监的任意指挥。

清末庆亲王奕劻也是个卖官鬻爵的典型。

他所卖的官不可胜数,时人讥之为“老庆记公司”。《庆亲王外传》记其受贿卖官、众官奔走其门云:

“彼之邸第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员,无一不奔走于其门者,盖即中国所云其门如市者也。”

有个想求使臣之职者,行贿后对一亲友说:“庆王让我当使英使者了。”亲友问他:“你花了多少钱?”他答以若干。亲友一听便说:“英使价高,你花的钱只够当出使比利时或意大利的使节。”果然,这人后来被任命为使意使节。

一次,邮传部尚书空缺,奕劻示意众人。此缺当售银三十万两。盛宣怀要买,奕劻说:“别人三十万可以,你就非六十万不可。”后来经盛宣怀活动,奕劻总算答应:“那就三十万吧,但须交现金,不收他物。”又如《红楼梦》中所写:襄阳侯兄弟老三捐“龙禁尉”,大太监戴权收了人家一千五百两银子,贾珍给贾蓉捐,他卖个交情,只收一千两,当贾珍问他:银子是送到部中去兑,还是送到他家中。他对贾珍说:“若到部里兑,你又吃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捐官本来是报效国家,为公筹资的方式,就这样被这些赃官污吏层层中饱给贪污了。《燕市积弊》云:

“沦商界名望最大,举动儿款式,莫过于金店。其中可分为金捐两行……所以能赚钱的,就仗着后柜办捐。前几年这行买卖,跟吏、户两部的书吏都有来往,柜上单有跑衙门的,不到文选司,就上捐纳房,不是查条儿,就是赶片子(可得二八余润),甚么注册咧,核准咧,取结换照、交库上兑,外带着包揽,验放上班……即不十成部库上兑,岂非由性儿绕捐。省钱合例,一切虚衔顶戴,以及双月实官,各项升阶,很有大赚。”

这金店代办捐官的内幕。给我们展示了正史中见不到的清代吏治弊政:捐官之普遍,捐官手续之复杂,捐官之黑幕重重,经手者多么赚钱。一般捐官者,哪能像贾珍直接认识大太监戴权呢?为了打通层层关系,不知要花多少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