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主引擎作用。
——这是今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绵阳对于自身定位的概括。
如何理解区域协同创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更为人熟知的提法,是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2020年初,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比过去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再到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两中心两高地”的建设目标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意义重大。
两年黄金建设期,眼下,绵阳与成都、重庆正以“一城四园多点”模式共建西部科技城,支撑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加快建设。实现着从自主探索到国家使命、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到区域协同创新带动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使命之变。
中国西部,“创新金三角”里,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
这里会拥有更高端的资源要素吸附能力,加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
这里正肩负起建设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使命,更好参与到全球科技竞争中;
这里还要肩负起创构理想城市形态的时代使命,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毫无疑问,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将成为绵阳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鲜明特质和持久优势。
解区域之局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入秋迎来捷报。
10月31日,在“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绵阳晒出最新“成绩单”。目前,绵阳全市已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15%,保持全国城市领先、全省首位。
对于这座年轻的中国科技城而言,越来越多的顶级科技资源青睐绵阳: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批组建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组建四川光子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发涡轮研究院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
纵使不同资源选择绵阳各有侧重理由,但毫无疑问,这座城市的高端资源要素吸附能力正日趋增强,科技竞争的参与度、话语权正不断攀升。
于城市而言,找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路径,也就找到了那串破局城市发展的钥匙。当下属于绵阳的那串钥匙,就是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的建设。
这也是国家赋予绵阳的使命。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磅落地后,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强调将支持建设成渝西部科技城,提升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建设水平,支持绵阳科技城探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科学路径。
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要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绵阳,这个中国唯一科技城,在经过22年建设后,早已承载起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深远考量,肩负着更大目标与使命。
在绵阳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优化创新布局”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换言之,绵阳已非着眼于个体城市在具体领域的提升,而是寄托着区域协同发展的远大理想。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为契机,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提供一份“绵阳方案”。
可以想见,当全新的发展模式激发起城市综合能级的全面提升,更高端的要素资源,更大的城市影响力,必然能够令这座城市更好参与全球城市的竞争。
仅以一组数据为例,今年1-9月,绵阳新引进项目212个、签约金额2086.29亿元,其中百亿级制造业项目4个,创单年招引百亿级重大项目的历史新高。
解时代之局
走出一条区域协同创新之路
如何理解区域协同创新?一个签约的故事可以窥得一角。
2020年5月27日,绵阳市经信局与重庆市北碚区经信委签署框架协议。此次签约仪式用时约30分钟,而仪式后的产业合作座谈会却进行了2个多小时,主角正是两地企业。这次会议,也因此被媒体报道为两地企业“相亲会”。
此后两年里,更多项目两地开花。例如,2021年,绵阳梓潼县政府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签约校地合作,共同开启梓潼县蜜柚(柑橘)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与重庆市科技研究院、北碚区科技局联合举办“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举办绵碚合作—北碚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对接专场等等。
从整体上看,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实践,也正在结出硕果。
2020年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党工委和管委会获批建设;联合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出资6000万元;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整合两地创新资源总价值约122亿元……
事实上,美国大学科技园区协会等在《空间力量:建设美国创新共同体体系的国家战略》一文中,提出了创新共同体的概念,也就是多个创新主体基于快速流动和充分共享的创新资源以及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通过相互学习和开放共享,积极开展创新交互与协同合作,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与竞争力、实现共同创新目标的组织模式。
相对应的,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探索过程、构建模式和管理经验,对于打破区域空间分割和行政壁垒,促使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身处其中,绵阳的科技创新底色愈发鲜明、优势愈发突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也更加凸显,其中更明显的就是区域之间规划发展协同程度的加深。
例如,在绵阳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之间,有目共睹的是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振兴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随着合作更深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绵阳积极承接成都智慧家居、生物制药、环保、鞋服等产业转移。
对内,绵阳结合9个县(市、区)实际情况,作出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安排部署,支持各县(市、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在外向融入,内向协同中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这是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明标识,更是城市群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
解未来之局
承载高品质生活下以人为本的重视
今年6月,四川省科技厅和重庆市科技局在绵阳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明确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尽快印发实施,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平台建设,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牵引带动川渝协同创新布局。
毫无疑问,从眼下发展基础延展到未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正从双城一体化拓展到整个地区协同发展。这其中,有对高品质生活下以人为本的重视,有对全面改革创新更加深入推进的期待,更蕴含着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内涵。
若是纵观全球知名的研究院和科技城,在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在运营管理还是建设机制上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坚持将政府引导作为创新共同体效能发挥的有力保障,加强产学研用融合是创新共同体效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创建创新共同体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对于绵阳而言,眼下正从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互补、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多角度,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为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城新区公园景致
就在今年科博会发布会召开的前两天,10月28日,中国(绵阳)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在绵阳市高新区开镇,如同绵阳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泓所言,小镇将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为引领,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助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而根据近期赛迪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2)》,绵阳位列全国第7、中西部第1。
从过去延展至未来,绵阳想要抵达的,是一个承载创新发展与人们美好生活的理想之城。可以预见的是,“创新金三角”内的探索,还将持续更新。
一切,都值得期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