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是静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的离开。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全网双十一的成交额仅有5571亿元,比去年整整下滑了4080亿,同比狂跌42%,从电商巨头数据来看,天猫双十一成交额3434亿元,京东双十一成交额1740亿元,天猫跌了40%多,京东甚至跌破了50%。这么多年来双十一第一次出现下滑的情况,而且一滑就滑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双十一前夕,调研报告就已显示,近年来,公众对双十一的购物意愿有所下降,今年尤为明显。2020 年,表示打算参加双十一的受访者约为 85.35%,今年更是下降约两成,仅为64.13%。民众的购物意愿更为理性。

遥想十四年前,11月11日第一次被赋予购物节的身份。那一年的双十一只有27个商家参与,却创下了5200万日销售额。从2010年9.36亿元的单日成交额开始,一天赌一年业绩的极速狂飙就此打响。接下来就是疯狂的双十一时代!

坦白讲,双十一之所以成为购物狂欢节,最核心的原因是商品足够便宜。积攒的购物车在双十一集中爆发,趁便宜大量囤货,买一天用一年。但现在随着供给侧结构的改变,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大量购物平台涌入人们眼球,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到现在的抖音、快手、视频号和B站,即时零售也加入进来每天都可以享受到想买就要啥买啥,集中在双十一的购物情结也就被淡化了!

不少电商平台从业者表示:平台竞争越激烈,双十一就会越复杂,大家要算各种券,怎么算都算不明白,生生把双十一过成了数学题。也有不少代运营公司人员表示:入行18年,今年的双十一压力最大!历经多年,商家也不想亏钱卖,主播不愿抢流量,双十一的低价模式,或许已经走到头了!

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释放,家庭中的大部分商品其实已经趋于饱和。该有的都有了,所以不管是双十一还是平时,都不太可能会复制以前的增量时代,现在是存量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上疫情,人们的消费态度从盲目囤货转变为理性刚需。这里的刚需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消费升级。所以接下来要满足的主要是高质量生活,也就是“改善性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13年变迁的双十一,数字的提升已不再重要,正如天猫副总裁吹雪在双十一媒体发布会上所言:应更关注增长的质量,更关注长期的社会价值。GMV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关键还是要回到经营本质和商家的长期价值打造。在各种复杂背景交杂之下,双十一走过14年,如今在被拉长、拓宽和做深。2022年双十一,已然告别野蛮生长。商家更惯于精耕细作,平台也更关注商业的土壤。

面对市场和行业的巨大变化,策略调整已经成为商家和平台的共同选择,而它们的选择之变,也正在驱动行业走向稳健发展的新阶段。就现在来讲,通过透支消费者购买欲望来促成的节日,已经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相反,阿里巴巴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曾发言表示“第14年的双十一将保持让消费者快乐的初心,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价值创造,为商家带来更多生意的确定性。”用确定性去抵御不确定性,简易的规则、贴心的服务、持续改善的购物体验, 持续迭代的商业基础设施,常态化的产品创新和常态化的产品推出,才是重点。做好常年作战的准备,对商家和平台来讲都是至关重要,尤其在服务的提升、产品的创新和爆品的选取上。而当国内国际展开双循环,增长确定性最大的表现之一,正是国货、国潮不可遏制的快速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今年的双十一,也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事先的判断:让我们见证中国消费活力、创业者的生命力、数字商业的想象力,以及实体制造业的坚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