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很漫长的时间里,深圳背负着“没有文化”的标签。也许这是金钱的原罪,或者不过是世俗的偏见。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事实。

历史上著名的城市,要么仙气飘飘,要么鲜味十足。

西安的大唐盛世,繁华了长安十里。即使是后世里带着夸张和杜撰的审美稀释了历史的真实。人们奔赴芙蓉园的时候,仍能得以窥探千年前的一角,足矣。

这是历史里不能被复刻但是又被无数次复刻的神秘魅力。

重庆的火辣与成都的慢生活,悬浮着诗圣的草堂,承载了李白的蜀道难,还有白居易的“嘉陵江曲曲江池”,当然还有无数文人墨客的喟叹。

这是传统文化里无法被遗忘但是又很难被真正理解的精髓。景点在经典面前变得不值一提,因为经典的加持,景点才成了永恒。

包括黄鹤楼。包括滕王阁......你登上楼阁的瞬间,如果不追今抚昔,那共长天的秋水、与孤鹜齐飞的落霞也不过平平无奇,更不谈何来的胸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所以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村,虽然热闹多年但仍被诟病毫无创意;所以从地王大厦开始到平安大厦和春笋,我们不仅因为科技和效率闻名于世,更因为简单和快捷被文化轻慢。

所以春笋的顶楼不惜代价做了“云颂厅”,重点做文化活动。局限于圈层和目标人群,传播者广,亲历者稀。

一个城市的文化浓度,究竟如何酿造。这期我邀请了深圳著名学者、后院读书会的创始人王绍培先生一起,阅读他的《温故集》。

王绍培,1959年11月生于武汉。1982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绍培,1959年11月生于武汉。1982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这本书的精髓就是,让思想垂直起飞。

起飞的前提是什么?是创新、是坚持、续航能力。

所以要做时间的朋友。这是第一步。大家都公平,谁也逃不脱。这一代也许仍要背负,下一代也许就能开始收获一些关于文化沉淀的馈赠。

就像我们下决心做读书节目。急,是急不来的。古往今来,书海可以为天下第一海。先扑腾下去,不过是一种一心奔赴的决心。

我知道这个节目起点不高,但是含书量够足。我们邀请了中国100位作家,每周三晚上七点和大家一起读书,我们的特点是,和作家一起深度共读。

作家本人,深度共读。

我们会讲写书背后的故事,也会聊书的精髓部分。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感受生活。

我有邀请著名的作家,也有邀请草根作家。生活没有分类,大家都在混沌中前行。每个作家都有智慧的金句和文化的高光时刻,也都有普通人的悲喜。像本期的王绍培先生,金句超级多,他认为孔子是党校教材,推崇席明纳的方式,曾经说“正确不是活着的唯一形式”,他的T恤上印着“起风了”,他曾经在深圳发起过游艇读书、地铁读书,在每个角落里,都可以阅读。

在读书的时候,尝试用作家的智慧代入我们的普通人的悲欢,哪怕不能相通,没有高光,但是至少有共情。这种共情,在这期直播里,尤其能感受到。

王绍培先生说,大学,是教你做人,如何做个大人。中国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是巨婴。可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期待能长成一个大人而不知道该怎么走。

去读书其实是一条捷径。

廖晓梅说过啊,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遇到理解才稀奇。

做这个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我希望作家能理解普通人,更希望普通人理解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未必高于生活。《温故集》从名字上,会让我望而生畏,只有读了以后才知道,它能让你贴近经典,穿越千年,学习圣贤而应用在当下。

文化可以为镜,让我们生活更通透一点;

可以为景,让我们生活更理想一点;

可以为径,让我们生活更有方向、实操性可以多一点。

更耐操一点。

这本不是文化人该说的话。但实在是文化人该有的劲头。

境遇如此之下,我们必须从心理、精神、和灵魂上,对自己进行抚慰,进行武装,才不断有前行的力量。《温故集》看上去是一本重读圣贤的书籍,实际上是一本追逐自由姿态的指南。

在这种独善之下,如果能形成集体力量,这座城市也许能够形成兼济格局。

这是我们的城市理想。是我们希望通过《和作家一起读书》,给读者、给自己、给深圳人,增加的一点文化“味精”。

不多,每周三一次;

计量不大,每次两小时;

浓度还行,每次一个作家。

能邀请到直播间来的,我们都尽量邀请过来,实在因为各种原因过不来的,我们连麦。

我们在这个节目不求什么回报。送礼品、买书、做活动、做线下见面会,所有的作家进到直播间,也没有任何费用,大家的发愿是一样的,只希望更多的人,爱上读书。王绍培先生的后院读书会,也一直在坚持读书,大家殊途同归。

读书有什么用?知已知、知未知、知可知、尝试了解不可知。

知识是一个人的底气。是一座城市的底蕴。

知识累积了上千年以后,仙气自扑面而来。知识发酵了三五年之后,提纯的力量,会让城市的人不再心陷囹圄,愿意奔赴理想,也能甘于平凡。

因为有了做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也是古籍先贤传承给我们的精髓。

正如我们做这个节目一样,未见得我们不曾犹豫,不曾对比,但是思前想后,咬牙切齿,仍然提步前行。就地,垂直起飞。

先走了再说。先读了再说。

也许我们的行为只是沧海一粟,未来的深圳会涌现出更有价值的文化肱骨,但是深圳之窗此刻在努力奔赴。

(本文作者连芳菲:深圳之窗主播,传媒管理专业硕士,深圳品牌公关研究专家,资深媒体人。为500强企业提供品牌服务超过20年。擅长品牌体系构建和危机处理。曾担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邀客座讲师,现任深圳高职院创业品牌导师。开创系列品牌课程,为中国燃气,粤海水务,可口可乐,广田集团等品牌企业提供专业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