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十二三年就试期”,罗隐虽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可仕进之路却极为坎坷,屡试不第的他也曾四处奔走投谒,以求得到公卿士大夫的举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唐懿宗咸通十三年秋,40岁的罗隐西出剑门进入蜀川之地,投奔以宰相之衔出任剑南节度使的路岩。

这首《筹笔驿》即作于次年返京途经筹笔驿时,据《方舆胜览》所载,筹笔驿在四川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当年诸葛亮北伐时,常在此驻军筹划。

罗隐川蜀之行的收获如何,史书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此诗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他并未取得预期的目的,犹是失意而归。

罗隐才学出众,诗文俱佳,名声很大,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他也自视甚高,因此,当他途经筹笔驿缅怀葛诸亮时,就大有英雄相惜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唐 罗隐《筹笔驿》

简译:

诸葛亮放弃了南阳的隐居生活,出山辅佐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运筹帷幄,东征北伐,竭尽全力为主分忧。

时势顺利时既得天时又占地利,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可当大运去了的时候,即便是英雄也无难以把握时局。

不料蜀国的千里大好河山,都轻易地葬送在孺子阿斗的手中了,两朝的文武百官都痛恨力劝刘禅降魏的谯周

时隔经年,而今的筹笔驿只剩下山沿旁多情的流水,仿佛还在怀念着昔日的峥嵘岁月,日夜不停地绕驿奔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途经筹笔驿,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蜀相诸葛亮,和自己蹉跎失意的人生,不由得感慨万千,触景生情遂写下这首意蕴悠长的七律。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诗的首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肯定,首句写出山辅佐刘备,次句写其文治武功运筹帷幄引出筹笔驿。

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决定出山辅佐他匡扶社稷中兴汉室,从而也开始了自己长达27年的政治生涯。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经打败强大的齐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就每每以管仲、乐毅之才自比。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才华和学识的确不逊色此二人,火烧新野,赤壁用兵,七擒孟获,五伐中原,有了他的运筹帷幄,刘备才挣得三分天下的机会,蜀汉政权才得以建立。

抛掷”是放弃之意,“北征”即北伐中原,“东讨”应为“南征”,诸葛亮并未东征,他曾率军南征平定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颔联承上启下,首句承上说时运来时,草船借箭得天时之力,赤壁鏖兵据长江之险,再加上彼时关羽、张飞等尚在,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次句讲时运去时,诸葛亮北上伐魏时,关羽和张飞都已不在了,刘备亦病逝白帝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孤掌难鸣,北伐失败,这岂不是运去了吗?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颈联进一步讲运去,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千里江山被刘禅拱手相让,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力劝后主降魏的老臣谯周,而这一切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冠剑”即文臣武将,“谯周”是人名,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反对北伐,深得刘禅宠信,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力劝刘禅降魏。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尾联呼应诗题,结束全文,余韵悠长,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多情的流水还在思念着当年殚精竭虑的武侯。

诸葛亮出山是蜀汉的运来,星落五丈原是蜀汉的运去,而谯周劝降、刘禅弃国就在所难免了,其实,罗隐把一切都归结为时运并不确切。

因为,蜀国地处偏远的西南,本就国小势微,而出川伐魏又是千里奔波,又怎么能对抗得了魏国强大的兵力呢,而时运之说也不过是诗人对武侯的缅怀之意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后面:

罗隐,字昭谏,唐代诗人,文采出众,奈何命运多舛,接连七年科考落第,而后多年应试尤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谗书虽胜一名休”,罗隐的失意大多来自他言辞犀利的讽刺和恃才傲物的狂放,他那“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馋书》,也间接地导致了自己被统治者所排斥。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其实,并非他才不如人,只不过是生不逢时罢了,这也是他缅怀诸葛亮而起时运之感的原因。

蹉跎多年,罗隐在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虽科考失意,但后半生还是进入权力中心得偿所愿,也算是时运眷顾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