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侯格睿著、丁波译:《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
以前关于《史记》的评述著作,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大都将司马迁看作是儒家的信徒,并试图用儒家的先例来解决《史记》文本叙述的矛盾之处。
美国学者侯格睿的《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则不同,将司马迁视为一个具有兼容并蓄胸怀的非纯粹儒家学者,突出并强调了以前被忽视的《史记》文本特征,把《史记》看作是一个包括了天、地、人在内的微观世界模型。它不是宣告了历史真相,而是引导读者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历史。
这个微观世界模型就是侯格睿所谓“竹简的世界”,顾名思义就是写在竹简上的《史记》文本。它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记载帝王事迹的十二本纪,记载历史大事的十表,记载音乐、历法、天文和经济的八书,记载封建贵族事迹的三十世家,以及记载重要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史记》叙述的重点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精英,但也记录了哲学家、诗人、巫师、医生、商人、地方豪绅,甚至还有虽然失败但表现出勇毅精神和忠诚品质的刺客等。
书中记载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超过了4000。除了描绘人类外,司马迁还给自然界留了位置。譬如用繁多细节描绘“天”,描绘灵性,揭示《律书》和《河渠书》自然力的运行等。司马迁事实是在用一个伦理的原则,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筹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微观世界模型。
将《史记》看作一个微观世界模型,《史记》本身存在的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混乱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司马迁塑像
譬如《史记》大量复制了《战国策》《左传》等更早古籍的内容,但并没有完全将这些史料改造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其中虽然不乏司马迁本人的评论,但这种评论也只是许多声音中的一个;《史记》叙事经常是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什么结果。莫名其妙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比比皆是;《史记》叙事没有将事件或人物放在一个统一的叙述框架中,而是经常不合常理地以枝枝叶叶的方式重叠分配在不同的部分中。读者通常必须通过阅读不同部分的同一人物或事件的相关内容,才能获得与这一人物或事件所有相关细节。
另外,《史记》叙事前后也有不少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同一件事件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版本不相兼容的叙述中。如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晋世家》和《赵世家》就大相径庭。
但在侯格睿看来,《史记》这些混乱、矛盾的叙述,正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一个正常反映,是司马迁对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世界的摹写:“当我们把《史记》捧在手里时,我们捧着的就是一个历史的模型,这个模型是被刻意复制的。”(第77页)
这个以独特的“五体”形式创造的代表天、地、人的微观世界历史模型,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其中各个部分及其互相重叠的叙述相互影响,暗示着一个包含多种解释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看到的《史记》中那些碎片化的矛盾而重复的叙述,可能正是司马迁要达到的目的,是他服务于这个历史模型的故意安排。
就此而言,《史记》本身不是简单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传达错综复杂世界发展变化的情状,读者走进去完全可以脱离司马迁的道德说教和模式,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构建另外一套史学认知体系。
司马迁写作《史记》不是要总结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要给读者提供一个具有完全开放性的微观世界模型——灵活有用的理解。所以,读《史记》,人人都能成为历史学家。
司马迁的微观世界模型,亦即竹简世界,是相对于秦始皇的帝国模型而言的,作者称之为青铜世界,是秦始皇用青铜武器创造并通过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无限誉美的秦帝国物质世界。秦始皇希望他的帝国世界能够延续万年,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帝国仅存在了15年,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即毁于一旦。就是秦始皇本人的历史影像,也还主要是通过司马迁《史记》的书写才流传下来。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用武力打造的帝国世界虽然在后世还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相对于司马迁用伦理原则统筹而摹写的微观世界模型却要短命得多。因为《史记》不但影响了过去中国的历史,而且还影响着现在以及今后中国,乃至未来整个世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史记》就是司马迁对秦始皇发起的战争,是竹简世界对青铜世界的精神讨伐。在这场战争中,竹简世界取代了青铜世界,司马迁征服了历史,取得了胜利。
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侯格睿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深受孔子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希望建立孔子那样的伟业;二是司马迁是在完成父亲的遗嘱;三是司马迁要洗刷汉武帝对他施以“腐刑”的耻辱。这点可能尤为重要。
“腐刑”在汉代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惩罚,对于讲究道德操守的文人而言,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体验。但司马迁为了完成心中的宏图大业,忍辱含垢,最终在同古人的对话中实现了凤凰浴火般的涅槃重生。他超越了对汉武帝个体的恨,升华为对整个帝国专制制度的审视,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秦始皇是这个专制帝国的创造者和代表者,他自然就成了司马迁讨伐的主要目标。
总之,《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史记》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微观世界模型,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观点,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而其精髓无疑就是
——读《史记》,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