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

YISHUJIA

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潭,1948年生于天津。别署:庆堂,古玺印、古砚收藏家。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员、天津印社社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齐云 独适安

——记孙家潭老师的艺术天地

文/王云山

我与孙家潭老师交往多年,他痴迷书法篆刻兼收藏,并深入研究,著书立说,出版有10余种个人专集。近10余年来又参与紫砂壶刻铭、古砚刻铭,将书法篆刻作品衍生到新的载体上进行二次创作。孙家潭老师属于一专多能的学者型印人。

一、治石、书字

篆刻,是孙老师走出的第一步,其后又带动了他的书法。他刻印出于传统,不拘泥古人。从其作品观察却能做到风格多样又个性鲜明。形式上有古玺、封泥、秦印、汉印等多种风格;从入印书体上真草隶篆四体皆有。单从篆体中又可分为甲骨、金文、汉篆与鸟虫书等多种形式,有的文字、图形混合入印。说到篆刻不得不提到他的边款,即是在石头的侧面的落款,有篆书、楷书、魏碑等书体,都十分精彩,尤其是多字如心经全文,扬扬洒洒几百字一气呵成。

我们说书法篆刻家作品的风格很难做到多样性,而孙老师则轻松驾驭,这些都显现了他深谙篆印之法,早年临摹秦汉印打下的坚实基础。孙老师书法以篆书为主。早年临摹金文《散氏盘》,得其厚重古茂。行书摹写《兰亭序》,其后受杨鲁安影响,曾于甲骨文下过一番功夫。源于刻印,他中年以后则以汉印篆体入书,通俗地说刻什么样的篆字写什么样的书法,经过多年磨砺、探索,刀笔书刻间的相互转换,使他的书法、印法形成了鲜明个人特点,走出自己的路。其书法作品被国内多处碑林勒石或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蓄藏古印、古砚

据孙老师说,上世纪70年代末,曾于呼和浩特杨鲁安先生家中第一次看见古代玺印。初学篆刻,杨鲁安告诫,师法秦汉乃不二法门。印人应当观察古印、研究古印、临摹古印、从中取法。遂后他也几十年如一日,走上艰辛的古玺印藏研之路。他将古印的考证与研究汇集成册,2009年由西泠印社结集出版了《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原故宫博物院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为其作序, 评价其“藏品珍稀,有的属于孤品或新发现, 颇具史学价值”。吉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古文字学家吴振武教授见到《大风堂古印举》评价:“藏研皆精,以致为佩。”

书中收录的战国双觿钮孤品、汉代私印中目前仅见的自铭称谓“段宣私譣”,此印文字中“私譣”自铭称谓为目前首次发现,具有史学价值。叶其峰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古玺印馆专家王人聪先生都为此印撰写专文论述。藏品中有汉代“夏骑”烙马巨印,目前国内只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拥有。中古时期的以金代三方纸币用“合同”类官印,在藏品集中首次披露,填补了国馆藏品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储也。孙老师在《大风堂古印举》后记中说道:“收藏就像平地掘井,井挖得深了就会有水,水会越聚越多……在父母为我取的名字中有‘潭’ 字,见《辞源》:其一,水深之处;其二,深邃;其三,浸潭,同浸淫。收藏在于不断积累,研究在于浸淫其中。”我于孙老师府上多次掌灯观印,感受颇多。人生百年,有缘触摸千年古印经典,穿越时空,作为一个印人,难能有与古人相遇之感,心生震撼!

古砚收藏并作铭,其用情最深,他说自己“白头多梦”。60岁开始,10年来集藏古砚百余方。其种类有澄泥砚、端砚、歙砚、瓷砚、玉砚、木砚、象牙砚等多种材质,多不凡珍品。早期的有中古宋元两代,以明清以来的居多。他自己最喜欢的是明代砚,简约的线条,微凹的墨池、沧桑的石皮……他常说:“一砚一古贤,抚石思古人。” 夜深时,案头上,灯光下,摩挲古砚让人浮想联翩。清代砚都以雕工见长,名家制砚,老坑佳石,都展现了古代制砚人的工匠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理论研考

孙老师在《大风堂古印举》中介绍的藏品,都能举出其它同类的藏处或出处。如“夏骑”烙马印相关知识的链接,举出目前国内外5方烙马印的所藏之处。在谈到战国时期的二合玺时也列出相关的四五方同类玺印。孙老师的古玺印研考文章都以所藏实物印作支持,来阐明他的学术观点。中古时期的宋辽金元官私印品种丰富, 孤品、精品较多。他以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同类印作类比,使读者看得更为全面。

孙老师《元代无边栏押印与黑成文书》刊于西泠印社95周年《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文章揭示了宋元时期无边栏押印的千古之谜,文章中考证,此类押印是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因不善执毛笔,将“签字”形式的文字刻入印章,以“钤印”代替签字画押,所以印蜕是黑色,既然是“签字印”,印面则无须边框,从而形成一种印蜕为“黑色无边栏押印”,为元代蒙古官员“达鲁花赤”所专用的印式。相关一系列研考,诠释了元代这种特殊形制的押印成因。文章以个人藏品及黑城出土的元代文书作支持,立论严谨,考证翔实。叶奇峰在《大风堂古印举》序言中说:“这些见解独特,也是元押印研究的新突破。”有关元代八思巴字押印,为公元1269年,元代国师八思巴利用梵文创研的一种拼音文字,最早作为密文使用于贵族之间。这类押印他解读出“记室”“市易”“记事”与“陇西郡审订记”等, 均得到专家的认同。在同时期的“文书印”“封缄印”“合同印”等各类专用印的研考也都具有新观点。他撰文《金代三合同官印考》《新发现夏骑烙马印及其它》《清初以来西藏地区的天铁藏印》等多篇论文,入选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并收录论文集。

普及古印学知识。2004年《篆刻》杂志1-4期专题介绍孙老师的古玺印收藏实物与研考文章。2008年《书法导报·篆刻版》曾开辟专 栏,连载其收藏的历代古玺印的解析文章。2015年《天津日报》“满 庭芳”设立“印缘”专栏,连载近50期,介绍他的古玺印收藏研究文章。“金石有声,不考不鸣”“思接千载,我与古人对话”“亲见古人经典”“物为主,身是客”,都是孙老师常说的话,这些都能体会到他平素于古印的感悟与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古砚、紫砂壶作铭

历史上古砚的发现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近现代,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砚,心之介,德之操,艺之媒也。相传最早的砚铭为周武王所传:“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白。”

孙老师将书法、篆刻作品铭砚、铭紫砂壶,从形式到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古砚作铭是他所追求的,所谓“古”指的是他收集的砚台全部是老砚、旧砚,此为其一。早期为宋元,晚期的是清末到民国。其二,孙老师刻的砚铭与古砚能做到浑然一体,所谓“新刻如旧”,追求文物“修旧如旧”的沧桑感。表现形式有书法、篆刻或仿汉瓦当等。

于此特别指出的是,有的砚铭是以篆刻组印形式表现, 将一组不同形式的印章排列在砚台的面上,以每方印文作连读组合成铭文,这种形式的砚铭未见前人,为孙老师所先行。以篆刻连句作铭,创新了传统砚铭格式而又颇具观赏性。孙老师说:“古砚作铭,是我与古人合作,不能画蛇添足,只能锦上添花。”他每一方古砚,做不到十分把握绝不动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老师为紫砂壶作铭,致力于这种形式的创作已有10几年时间,过手的壶铭有数千把。其表现形式同样多以篆书、篆刻(瓦当)形式,有时也以画作铭。因为篆书、篆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接触,孙老师作壶铭常以行草书的形式添加释文,让人们得以欣赏。

2005年夏秋的一天,他突发奇想,带上几方收藏的古印(吉语印、图形印)来到丁山,让做壶的师傅将古印按压在泥片上并制成壶,然后他再在壶的提梁刻上汉瓦当祝词,就这样,一把独具特色的古代玺印装点的紫砂壶铭应运而生。既稀少,又独特,这种以钤押古印作壶铭装饰,也是他所首创。自明末清初以来,西泠八家之一陈洪绶参与紫砂壶设计并刻铭,就有了“壶以字贵,字随壶传”之说,书画家与壶艺家的合作,提高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以“篆刻组印连句作砚铭”或利用“古玺印作壶铭”是他开风气之先,想到的、做到的都在他人之先。

现在,孙老师谢绝了不少社会活动,从他篆刻近作“孤心近禅”“心齐云,独适安”看得出他愿意腾出时间,静心做自己的事。当代印坛,我以为除了刻好印之外兼是一位古玺印收藏家、鉴赏家的为数不多,而能兼善书法、篆刻、古印古砚收藏、注重理论研究、自书自刻砚铭、壶铭,永不止步的精神更让人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

ZUOPIN

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气降》

25.0cmx45.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之于学也》

25.0cmx45.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善》

23.0cmx69.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右史》

24.0cmx138.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我以礼》

17.0cmx138.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淡如菊》

2.2x2.2x5.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x1.6x8.7

《龙马精神》

2.6x2.6x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心》

2x2.4x9.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德》

2x2x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