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灵魂是古建筑,那些虽曾栉风沐雨,但却风貌依旧的古建筑,诸如古宅、古祠、古道、古巷弄,抑或古桥、古井、古塔、古寺庙等等。

每每徜徉古村落,看到这些与自己并无丝毫关系的所在,会为它的凋零而伤感,会为它的完好而欣喜。明明知道它与你什么关系也没有,但就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起伏触景生情。或许,这就是寻古者的情怀吧,自诩地说。

而在上唐呢?因其是个千年古镇,故而,它所吸引人们目光的,除了古宅,自然也少不了那些古商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唐镇,位于南城县南部,南城、黎川、南丰三县交界处。初创时,最早开基的是刘氏,族人环绕一口池塘建宅而居,繁衍生息,遂称“刘家塘”。此后迁徙者纷至沓来,逐渐自刘家塘往外围慢慢扩展,多姓混居,和睦共处,终成古时闻名一方的商贸重镇。

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清代李氏创建的“十记”“十号”。

忽然觉得很有意思,想那新丰街的肇基者是李氏,开创上唐辉煌晚唱的也是李氏,而这个“唐”字,又岂少得了与“李氏”扯上关系?

虽然上唐的既往如此诱人,但对于我这样一个纯粹的外乡人而言,无人引领,不明就里,也只能盲人瞎马,走到哪儿是哪儿了。所以,就按我的足迹,记个影像流水账吧。

如今的乡镇,沿街莫不由高楼镶了边儿,古宅是看不到的。找地方停好车,跟着感觉走,觉得似曾像,再求证老乡,便沿一条巷子钻了进去。

OK,初始的邂逅,是和竹巷9号的“上和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悟出,凡名“记”者,乃系住宅。称为“号”的,方为商铺。

而住宅,多现低调。比如这幢“上和记”,须从不起眼的旁门而入,进去后,方能一览偌大的宅院。

“上和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和记”

这幢建筑,除了门楼仍保留有古代牌坊特征外,其他部分颇有近现代建筑的风格,从开间来看,当时家庭人口应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其内部厅堂,仍是传统风格与布局。两进厅堂,中间有回廊通往左右偏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穿行,是零乱中的捕捉,夹缝中的追寻,哪怕一丝一缕,只要它记录着曾经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古宅虽未有名号,但却不乏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幢只剩下残破“门脸儿”的古宅,里面的空空荡荡费人猜想,以前是个什么所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记”,院门也是低调地偏居一隅,进门后才发现别有洞天。

“建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进厅堂,中间也有回廊通往偏院。也是在这里,才发现了门牌,知晓“建记”所处的地方叫做上唐街的“畦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至“广场”,也叫“广场街”。右边这幢古宅未挂牌,左侧是“观记”。

左“观记”,右“未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观记”,右“未名”
“观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记”

我在镜头里看风景,风景里的孩子与狗狗在看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场街上一幢通身刷满白灰的建筑,依据我的经验,以前应该曾经是“粮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记”,一幢保存得非常好的古宅,现在依然有人居住,三进厅堂收拾得利利落落,看着十分舒服。

“义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遇一幢“春官第”,这还是唯一见到的官宦人家,颇感新奇。

“春官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官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官,古时对礼部的雅称,说明宅主曾为礼部官员。不过,进得门去一看,虽也是三进厅堂,却比那些商贾人家显得局促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发号”,这应该是商号了,建筑也显得气派了不少。

“济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子古宅”,听命名,应该不是李氏的,但也应是大户人家,侧旁还有跨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发号”,看门牌,已经进入了“老街”。

“元发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发号”

天阴得越来越厉害,眼看清明时节的雨就要来,脚下的步子开始加快。

“老街”上的未名古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街”上的未名古宅

德民公祠,大红的漆装很喜庆。内里为三进,建筑形制有些特异,二进的中堂,很像一个陡然跃起的“拜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一公祠,如今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名副其实的,场面悠然自得挺快乐。内部也是三进,相对独立的“拜亭”式中堂看得更清楚。

“继一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一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街的味道越来越浓,虽然有新建楼房插建其中,但熟悉的活插门板,还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扁担街”,亲切而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我的寻访将要结束时,最打动人的一幕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眉清目秀的帅小伙,聚精会神地加工着一件金属饰品。我不清楚这个行当的准确名称叫什么,但这全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位年轻人,在继承并坚守着这样一个古老的行当,而且是那样的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专注到旁若无人,仿佛哪怕刮风打雷,也不会影响到他手中锤头和錾子的一毫一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刻,我好似醍醐灌顶:古村落乃至古镇的灵魂,绝不仅仅在于古建筑,还有人,那些坚守古老行当的匠人,以及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而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不正代表着古镇最富生命力的灵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于2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