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黄山黟县又喜添一个“国字号”荣誉,确定为2024年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是全国第一个“村”字号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为什么是黟县?这个皖南县城何以成为首个国家级“村”字号旅游度假区?从画里乡村到国际乡村,再到和美乡村;从全域旅游到全域乡村运营,再到乡村旅游集聚区,黟县的探索和尝试一直走在乡村文旅发展的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画里乡村、国际乡村到和美乡村

2024年“五一”假期黟县共接待游客8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1%、86.6%,过夜游客8.3万人、入境车辆9.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25%,以上绝对值均创历史新高。宏村跻身全国游客规模前三的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类目的地。

宏村所在的黟县,是我国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1986年,黟县西递人用一张写在香烟纸盒上的两毛钱门票开启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凭借古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周边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先例。

随后,黟县分别成立了西递旅游服务公司和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引进民营资本帮助发展宏村等古村落旅游,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2000年,西递、宏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黟县“中国画里乡村”的名号已经打响,完成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黟县重新整合南屏、屏山、关麓、木坑、塔川等众多乡村旅游资源,点线面结合,初步形成了古村落景点为主、生态观光和农业旅游为辅的乡村旅游格局。

2005年,黄山市发起成立含绩溪、婺源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行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致力于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黟县借力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先后制订出台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乡村旅游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业由相对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举的发展态势,打造“国际乡村”。

中山大学教授、联合国旅游组织尤利西斯奖获得者保继刚说:“我认为一个国际化的乡村,首先要有国际化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也就是外围环境和运营环境。黟县山清水秀,建筑文化等硬环境条件已经非常国际化,而软环境方面,要给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安全感。运营环境的国际化是任何一个中国的旅游目的地都要努力的地方。”

近年来,黟县引入乡村运营概念,进行全域乡村运营建设。2023年12月5日,黟县召开2023年度乡村运营创新试点工作专班“擂台赛”活动,来自全县8个乡镇同台竞技、打擂比拼,集中展示乡村运营成果。

黟县以整县推进乡村运营创新试点,创新开展村庄招引“百村行动”与村庄品牌“四个有”(村村有主题、村村有产业、村村有logo、村村有故事)工程,着力破解乡村建设仅依靠财政投入、乡村产业造血功能弱和专业化运营缺乏等难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黟县特色的乡村全域运营路径。

纵观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历程,黟县一直引领着黄山乃至安徽、中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脚步。

从画里乡村,到国际乡村,再到和美乡村;从全域旅游,再到现在的全域乡村运营实践,几十年来,黟县人在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实现由“默默无闻”的山区农村向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华丽蜕变。

目前,黟县围绕高颜值“画里乡村”、高价值“国际乡村”、高品质“和美乡村”目标,加快建设“大黟山”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和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字号”的乘数效应

如今的黟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深谋远虑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乘数效应”的杰作,是一系列精心运营与自然发展的和谐共鸣。在这里,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飞檐翘角,都在诉说着徽州文化的深厚与细腻。

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这是自2015年有关乡村旅游产业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来,乡村旅游集聚区成为2024乡村文旅新抓手。

乡村旅游集聚区是指以乡村为依托,旅游产品、设施、服务、管理、交通等资源要素相对集聚,旅游业态多样,产业链条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健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特定的乡村旅游空间形态。

乡村旅游集聚区将产生乘数效应,加速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的凝聚和畅通,并不断完善整个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系统,带动黄山“村字号”IP全国出圈。

在发展早期,黟县各乡村自发运作、独立经营,整体处于小而散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化和旅游品牌。

但近年来,黟县坚持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地为载体,重点打造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遗产小镇、古黟漫居小城、关麓书香小镇等4大乡村集聚区。

西递、宏村是最早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是世界级的文旅发展平台——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黟县西递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以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黟县建成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同相结合,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形成全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

由此,黟县乡村旅游集聚区的乘数效应影响愈发深远,带动全域乡村实现区域联动,打造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大格局,成为全国首个“村字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极大地促进黄山“村字号”IP的打造,推动了黄山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和推广。

聚集区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发展乡村文旅,黟县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旅是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是乡村作为目的地流量的入口,也是帮助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一大法宝。如何让徽派古村、徽州文化等文旅优势资源活化变现为富农红利,是黟县近年来聚焦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丰梧村的朴蔓农场,一丛丛萱草迎风摇曳,清澈的丰溪河蜿蜒旖旎,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勾勒出桃花源里最美的田园诗。

但在三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废弃的老茶厂。从废弃工厂到美丽农庄,朴蔓农场是黟县“两山银行”试点的见证者。

为深入贯彻“两山理论”,2021年初,黟县政府组织多部门成立了“两山银行工作专班小组”,旨在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通过市场逻辑和资本的力量,可持续地将当地生态资源开发为富农红利。

农场通过收储村集体废弃厂房,租赁村民闲置房屋,流转千亩低效抛荒地,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采取种植、加工、体验、销售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以收取租金、参与务工、入股分红、合作经营、推广电商等方式,探索出“一三产赋能二产,多维度产业共融实现品牌溢价”的发展路径,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群众共同致富。

今天的黟县,老牌景区推陈出新,小众景点“脑洞大开”,西递、宏村等传统景区不断推出创新玩法,秀里影视村、守拙园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丰梧村、碧山村等小众景点丰富旅游业态……乡村文旅的发展,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黟县乡村增加固定就业岗位近4000个,带动务工就业近1.5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2%、10.1%,人均储蓄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黟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4800万元,50万以上强村达47个,分红村达33个。

在现在的黟县乡村旅游度假区,国际活动屡见不鲜,民宿、研学等年轻业态百花齐放,游人络绎不绝,村民们也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之道,我们看到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

成为全国首个“村”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会给黟县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为黄山打造“村字号”IP,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城市作出新贡献。

乡村旅游度假的出圈不是终点,而是开始。可以说,黄山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为当地打造了一张新的“文旅名片”,但却并不止步于此。

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度假将继续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当更多的流量来临,这个国际化的乡村——黄山黟县,逐渐会被更多人所知晓,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会不断迎来。

通讯员 黄伟 何彦铭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