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喀拉苏镇的山区村曾经靠天吃饭。经过充分摸底、深入调研,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4月,新疆菇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喀拉苏镇,接续乡村振兴并积极参加“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村民们走上了一条依靠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致富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喀拉苏镇靠近山区,每年旱热、冰雹等极端天气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又因距离县城较远,外出务工不现实。因此,2019年以来,该镇借力民营企业围绕产业振兴谋划布局,按照“政策引导、规模发展、项目支持、主体带动”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菌菇特色产业,打造菌菇特色小镇,盘活了农村的人、财、土地等资源,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

金秋时节,走进喀拉苏镇食用菌种植基地,伴着阵阵清风,平菇、香菇等菌香扑面而来,处处皆是好“丰”景。喀拉苏镇阿亚克喀拉苏村村民黑吉尔双手轮流采摘香菇,动作轻巧快捷。

“要不是企业办到家门口,我可能还蹲在家里围着老公、孩子、锅台转。”说起现在的工作,黑吉尔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家门口打工,工作顾家两不误,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还提升了我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吾乐特·吾拉斯江是巴斯喀拉苏村的村民,走进他种植的大棚,只见平菇依附在菌棒上竞相绽放,一丛丛、一簇簇,长势喜人。迎来了收获季,吾乐特忙碌着,也快乐着。

抓羊鞭的手也能精耕细作?放在以前,吾乐特是想也不敢想。可如今,在企业的带动下,吾乐特不仅学会了精耕细作,还成了种植基地的管理者。

“以前就靠种30亩地的小麦、油菜为生,天气凉、产量低,遇上冰雹、旱热等气候灾害几乎颗粒无收,风险太大。”吾乐特说,现在种大棚一年就忙5个月,今年他家大棚已经收入18000元钱。加上他在菌菇基地做管理,妻子在基地打零工,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收入提高了,他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吾乐特仅仅是喀拉苏镇依靠现代化农业产业脱贫致富的农民之一。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州工商联积极与昭苏县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对接,因地制宜,让企业和乡村精准“联姻”。在立足喀拉苏镇优势自然资源基础上,积极选商引资,帮助新疆菇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落地,并在喀拉苏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冠香源种植合作社。为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喀拉苏镇党委、政府连续3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80万元。截至目前,这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总投资达1500万元,今年已全面投产,计划完成菌菇产量200万袋,产值1000万元。

“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菌菇产业的落地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有农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喀拉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努尔波力·达吾拜说,该镇气候凉爽,且劳动力充足,是菌菇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今后他们要把菌菇产业作为全镇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企业+农户”的模式,激活菌菇产业的活力和潜力。

“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企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自身富裕与农民富裕结合起来,是一名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新疆菇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昭苏县冠香源种植合作社项目负责人万炳松说,他们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回购,农户负责种植及培育,合作社负责协调,该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充分调动了农户发展菌菇产业的积极性。在产业带动下,通过组织群众参与菌菇基地日常管理、采摘、加工,获取劳务报酬,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该镇有40人加入了合作社,带动了当地27户农户大棚托管,实现稳定就业50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万炳松说,这为企业进一步发展菌菇产业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发展香菇、平菇、阿魏菇和大球盖菇等多种食用菌,积极主动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和村民们一起致力于乡村产业振兴。

据了解,州工商联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以企业帮扶项目为基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服务于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共同推动村企帮扶共建取得更好效果。(记者孟霞 许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