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流传下多少奇珍异宝,这些宝物不仅能给我们提供欣赏价值,其身上也含有独属于某个朝代的文化信息,便于后世的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人受视死如视生观念的影响,喜欢在墓室中放置一些宝物,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宝物得以保存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盗墓贼出现后,为了自身的利益,盗墓贼团伙将盗挖的宝物或破坏或倒卖,甚至有些国宝被贩卖到国外市场,对我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盗墓贼多可恨?

近年来值得一提的盗墓贼莫非姚玉忠莫属了,号称“盗墓界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的他,在法庭上不是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而是遗憾自己没能去秦始皇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玉忠1962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文化的他没有什么爱好靠放牛贴补家用。

之所以走上盗墓这条路,起先是靠父亲的引领,他的父亲就是个经验丰富的盗墓贼,但盗墓多年并没有什么天赋只能小打小闹勉强混口饭吃,为了自己的“手艺”不失传,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姚玉忠。

没想到姚玉忠的天赋远在父亲之上,家里有关山川地势,风水伦理的书父亲看不懂,小小年纪的他却十分痴迷,不仅喜欢看还讲得头头是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期成为盗墓界的传奇全靠他自学,不到20岁他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

他盗墓都是提前一天去踩点,先看天象后看山川走势再看植被,但凡经他手指的地点,从来没有挖空过。

他的名号不仅吸引来众多盗墓贼想拜他为师,同样也吸引来了公安机关,据统计,在姚玉忠盗墓的30年间,盗取了近5亿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玉忠此人不仅爱盗还嗜赌,每次在赌桌上输得掏不起钱时,他便直接用偷盗的文物做赌资,正是他的这一行为,导致众多文物流落民间甚至通过非法手段流落海外。

最终,2017年姚玉忠被捕获并判处了死刑,行刑前仍在遗憾自己没去秦始皇陵。

姚玉忠到死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国家带来多么严重的损失,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历史的记录者,每一时期的文物都蕴含独特的文化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物流失海外意味着中华文化的缺失,往小了说,那是某一个时代文明的残缺,往大了说,这些文物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众所周知,中国是唯一使用方块字的国家,横竖撇捺流传五千年早已深入我们的血液之中。

最早的方块字来自于甲骨文,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不仅引起国内专家的注意,也受到外国文物贩子的觊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处于清末时期民不聊生,百姓们根本意识不到甲骨文的珍贵,为了糊口只能用这些看不懂的龟壳换些钱粮。

外国商人正是利用百姓的这种心理,在乡村高价回收甲骨文,正是在那一时期,大量甲骨文流失国外。

据统计,有超过2万片甲骨文流失到法国、苏联、比利时、瑞士等12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研究甲骨文的历史造成明显的阻碍,如今专家研究甲骨文需要通过多处对比推断出某个字的含义。

大量的甲骨文流失海外导致研究甲骨文的进程十分缓慢,有时需要借助外国的配合,还有可能会受制于人,原本是我们祖先的东西,现在我们研究我们自己的东西要经过外国人的同意,这不得不说是十分屈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这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相比,那些只存在于史书中,后人从未窥见也不知其所踪的文物更加令人心焦。

下落不明的四件文物

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称是皇帝,从吃穿用度到器物仪仗自然都要象征皇帝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传丞相李斯用赵国的和氏璧打造出一尊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信物,作为正统皇帝的凭证,史称传国玉玺,被历代帝王奉为国之重器。

公元前219年,相传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行至湖中遇风浪,在船体侧翻在即,秦始皇将随身携带的玉玺掷于湖中,祈求神灵护佑没想到果真风平浪静了。

但因此传国玉玺也丢失,直至8年后有人将玉玺再次奉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亡后,玉玺传到刘邦手上开始在汉朝各代帝王手中继承,三国时世道混乱,得玉玺者得天下的口号更是喊的响亮,玉玺在孙坚、袁术、曹操、汉献帝刘协手中辗转多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说朝代更替频仍但传国玉玺依旧在各朝皇帝手中传递,玉玺作为皇帝身份的象征依旧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直到隋朝再次统一华夏,玉玺由隋传至唐朝帝王手中,唐朝末年民不聊生历史进入兵戈不止的五代十国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唐末代君主李从珂灭国前,携带传国玉玺自焚,自此传国玉玺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下落不明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被多少人奉为瑰宝,不仅现在的人喜欢,就连唐朝传奇天子李世民也爱不释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王羲之创作完《兰亭集序》之后,因其在书法界的造诣和地位,《兰亭集序》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惹得世人竞相临摹观赏,流传至今号称王羲之真迹的其实大多为临摹品。

搞创作的人大多熟悉,好的作品讲究一气呵成,即便是同一个人同一篇文章,二次创作的结果大多不如意,王羲之在创作完《兰亭集序》后也对此甚感满意,也觉得自己创作不出第二幅这样的作品。

王羲之逝世前将《兰亭集序》交到儿子手中,要求不得传到外人手中,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毁于战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说法是,李世民时期,得知皇帝偏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便有官员暗访《兰亭集序》的下落。

得知作品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大师手中,智永去世后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唐太宗下诏要求辩才交出《兰亭集序》,辩才坚称不知道。

太宗身边的监察御史萧翼得知辩才喜好书法,便假扮书生借宿在寺庙中,整日于辩才谈论书法,声称此生未能见《兰亭集序》而深感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辩才不知萧翼的计谋,便将《兰亭集序》的真迹拿给萧翼观赏,萧翼陈其不备用一版临摹作品调换了真迹。

最终《兰亭集序》被呈送给太宗,太宗实在是爱不释手,死后将《兰亭集序》放入陵墓中。

目前唐太宗的昭陵处于保护文物考虑并没有完全开发,所以至今不知《兰亭集序》是否还存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真的还在昭陵中,难以想象当它重见天日时会引起怎样的轰动?

三:慈禧的夜明珠

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曾有辉煌的康乾盛世,但盛世之后便迎来了衰败,清晚期之所以被列强宰割,与慈禧太后的败家是分不开的。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海军的装备过于老旧。日本早已使用新式武器和战舰我们还是几十年前足以淘汰的老式枪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清政府真的已经贫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其实不然。

就在甲午战争的前一年,1894年,慈禧太后花费3600万两白银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

前线一路求和,宁愿对列强俯首称臣也绝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慈禧太后当时国家的真正掌权人,缺乏长久的眼界和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慈禧逃离紫禁城这一路本应狼狈仓促,但慈禧依旧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所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每顿饭依旧按照满汉全席108道菜的规模布置。

闻喜县供应慈禧三天饭食就花费了20万两白银,这哪是逃命啊,这分明就是度假的标准。

可以说慈禧的一生真的是养尊处优的一生也是罪恶的一生,1908年,慈禧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女人就连死后也带走了一大批金银珠宝,据知情人透漏慈溪墓葬中最珍贵的财宝,就是她嘴中含的夜明珠,不仅个头大色泽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点也吸引着众多盗墓贼,民国大盗孙殿英最终得手,打开了定东陵的大门,前后运出30车的珠宝玉器价值超1.3亿元。

就连慈禧的金丝楠木棺椁也被其暴力撬开,棺椁中的翡翠西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器物被洗劫一空,就连慈禧的衣服都被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为拿到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孙殿英直接敲碎了慈禧的牙齿才拿出来的。

这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平平无奇,合起来是一个球形散发出绿色的寒光,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丝,听说这颗夜明珠可保尸体不腐。

孙殿英打开棺椁据慈禧下葬已过去20年,慈禧的尸体确实依旧完整没有腐烂的迹象。

陵墓被打开两天后,慈禧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在棺盖上迅速长出了白毛并腐烂,专家解释为棺椁的密闭性被打破,尸体遭到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孙殿英将这颗价值不菲的夜明珠作为礼物送给宋美龄,宋美龄并未对外公布,此后再没人见过这颗夜明珠。

近代以来有人称曾在美国富商的收藏品中见过一次,但没人能确定是否就是慈禧当年的那颗。

到目前为止,再也没有官方报道出现过这颗夜明珠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古至今,丢失、遗落或损毁的宝物不计其数,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不仅百姓水深火热,对于珠宝字画也是一场浩劫。

有些仍存于世的珍宝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展览,不可谓不痛心。